8月6日,双峰县荷叶镇,村民在干枯的河道里挖坑取水。 本报记者 赵持 摄
本报记者 张尚武
地处灌渠末端,“尾水”最不得地利:前面“喝”足了,“尾水”也未必有水。
遭逢大旱,“尾水”往往是意见的多发地:蓄水保守、渠道失修、放水不公,都可能引起百姓的意见。
8月6日,记者沿着双峰县江边水库的灌渠,来到地处“尾水”的荷叶镇清泉村。
一反常态,这片“尾水”静悄悄。
烈日下,多数稻田已脱水。灌渠里,早已滴水不剩。
种粮大户熊沛国站在田埂上,一筹莫展。他的30多亩中稻正在抽穗,眼看就要到手,却“旱”在节骨眼上;70多亩晚稻,多数已经开坼。
“今年种田亏大本,要怪只怪老天爷。”熊沛国说,水库放水的那一阵,100多名镇村干部为群众守水,晚上就睡在渠道旁,不怕天热蚊子咬;有的干部还摔伤了胳膊和腿,“人心都是肉长的,农民还有意见就是不知好歹了。”
江边水库是小Ⅰ型水库,灌溉荷叶、井字两个乡镇1.8万亩稻田。虽然总库容有600万立方米,但今年上半年降水量少,江边水库至6月底还只蓄水300万立方米,灌溉能力大打折扣。
7月初,旱象刚露头,县水利局就专门向种粮大户通报水库蓄水情况,让大家知道“家底”。7月中旬,县水利局派副局长葛增如主持江边水库分水,做出“压头水,保尾水”的灌溉方案。
沿着江边水库的灌渠,先过32公里主渠,再过8.5公里支渠,才抵达真正的“尾水”——清泉村。
7月24日,水库放水保“尾灌”。100多名镇村干部齐上渠,每个闸口安排两名干部,日夜值守;考虑到留守村民以老人、妇女、小孩居多,晚上守水村民全凭自愿。熊沛国就自愿参加了两个晚上的值守。
水放了3天3夜,多年失修的水渠一路渗漏,水到邻村就断流,清泉村没有灌一丘禾。
“水没进村,垂头丧气。”熊沛国说,当时大家情绪虽有点激动,但乡村干部的辛苦,个个看在眼里。
“我们也觉得愧对清泉村。”荷叶镇政协联工委主任贺铁坚说。水库的水没进村,镇里决定帮清泉村打井。
河、塘、渠、坝都干了,水源在哪里呢?
“顺着干枯的涓水河,就在河底打井。”葛增如发挥“老水利”的经验,指挥挖机作业,很快就打出水来了。抗旱队连续打了16口井。
村民龙阳梅的6亩晚稻刚刚脱水。7月28日,她安好潜水泵,用直径10厘米的水管抽水进田,当天就把自家的田全部灌了一遍。
抽地下水灌田,最多的一口井安放了11个潜水泵。仅4天,16口井全部抽干见底。
晴热、高温、强蒸发,灌一次水只能保3天。8月1日,镇里又调来挖机,顺着已打的16口井继续深挖,再次打出水来。
井里又有水了,但引水扬程高了。龙阳梅更换成直径6厘米的小水管,又勉强灌了一次田。
记者到达清泉村时,涓水河底的井已打至5米多深。虽然潜水泵换成更细的水管,但再也抽不出水来。
大旱当前,远近均无水抗旱。
眼看一丘丘稻田脱水、开坼,熊沛国双手一摊,无奈地说:“干部群众,都已尽人事,只能听天命了。”
河底是无水的井,田垄站着无语的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尚武
编辑:王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