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抗战胜利68年 八旬老人盼“修复”一段历史

来源:红网 作者:刘军 何司壤 编辑:高芹 2013-08-15 11:54:23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长沙站8月15日讯(分站记者 刘军 何司壤)1945 年8 月15 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当时长沙县福临镇的陈正国还是15 岁的孩子。今天是抗战胜利68 周年的日子,今年已83 岁的陈正国老人,昨天和记者分享了他的愿望,希望政府与爱心人士能够修复曾经位于福临镇的抗战烈士墓与碑。“那里安葬了在影珠山为国捐躯近300名抗战烈士,可惜毁于大跃进时期。我是做建筑的,我愿意为福临抗战烈士墓及碑的修复提供义务帮助,画图、做模型都可以。”

  以影珠山为隘 中国守军给日军猛烈的最后一击

  自1939 年起至1941 年,日军先后3 次向长沙发动进攻(即三次长沙会战)。因为日军从岳阳方向来,当时福临是必经之路,影珠山地势险要,更是中日双方必争战略要塞。

  史料表明,1942 年1 月4 日,进攻长沙城的日军在中国守军的顽强抵御下全线溃退。抗战将士决定以影珠山为隘,给日军以猛烈的最后一击。1 月9 日凌晨,南下接应日军第六师团的第九混成旅,在影珠山下遇到中国军队第20 军的顽强阻击。

  当时,陈正国已经有十多岁,对战争的记忆还很清楚。“战斗异常激烈,开始是枪战,双方互相扔手榴弹,打到最后就是拼刺刀的白刃战。”这次战斗中,日军精锐山崎大队除一名军曹侥幸逃脱外,包括大队长山崎茂大尉在内的其他日军全部葬身于此。

  现在,影珠山上还保留有抗战工事遗址、抗战阵亡将士墓群及简易行军灶、战壕等。村民在山上劳作,还时常能够捡到当时留下的弹壳。

  烈士墓与纪念碑上的石头 被当做了修桥辟渠的材料

  战争结束后,各处收集来的阵亡将士遗体被安葬在一个约7 米长、2 米宽、4 米深的墓坑里。墓顶用花岗岩砌成,圆形的坪高约1 米,墓的周围砌有石板,外植松柏。

  在墓群前,建了纪念碑。主碑分为底座与正碑两部分。底座为边长1 米的正方形,上面竖4 根高约1 米的石柱,四方嵌青石板;上层用一块正方形石板压住4 根柱子。主碑由一个稍带锥体的正方形花岗岩做成,高约4 米。碑在正面中间刻有陆军第一九五师湘北会战福临铺之役阵亡将士字样,碑身周围刻有正文及部分阵亡将士姓名。可惜这一切都在大跃进时期被毁掉了。墓与碑上的石头,被当作了修桥辟渠的材料。

  “影珠山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是目前长沙仅有的留有大量抗战遗迹的地方。”一直以来,有志之士与当地居民呼吁修复抗战烈士墓与碑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福临镇有关人士还为此写过提案,建议在福临镇修建抗日爱国教育基地。

来源:红网

作者:刘军 何司壤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3/08/15/427350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