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社区“零担港湾”场地,36个摊贩在此划地经营。)
(“零担港湾”入口处挂出的协会管理制度以及协会组织机构。)
(马路边上公示有街道、城管以及协会相关负责人电话,碰到啥问题都可以随时电话。)
红网记者 刘玉先 通讯员 姜威 长沙报道
坐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五万余名学生,长沙天心区青园路与林大路交汇处也成了流动摊贩们的必争之地。
正因如此,这里也一度成为市民投诉的重灾区,成为天心区市容环境整治的一大“顽疾”。但自打去年天心区文源街道创新性的成立“零担港湾”自治协会后,以上这些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我们36位经营户和协会都签订了责任状,并交纳了一笔保证金。如出现自我管理不到位的情况,都将被扣去一笔钱。”作为协会理事长同时也是经营户之一的周代军介绍,特别是针对垃圾清理情况,协会和街道还采取了“一次提醒,二次警告,三次取消经营资格”的严格措施。
这也是天心区深入贯彻“六个走在前列”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四抓四比四争”活动,创新城市管理、整治城乡环境方面的一个缩影。截至8月中旬,区城管战线各单位先后开展湘江风光带、湘府路湘江大桥周边等大型整治行动50多次,城区环境不断改善,文明程度大幅提高,为推进天心区各项工作走在前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街道:创建民间组织增强自我管理力量
为什么想到要成立“零担港湾”自治协会?天心区文源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学文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诸如房东协会、厨师协会、律师协会、志愿者协会比比皆是。类似这样的民间组织在维护会员共同利益之时,某种程度上也能增强社区自我管理的力量。
为此,文源社区对“零担港湾”内的摊贩进行创新性管理,由里面36个摊位成立“零担港湾”经营者自治管理协会,选举产生会长。经营者与协会签订一系列的协议和承诺书,内容包括了垃圾清扫、不阻碍交通、不噪声扰民等各个方面,更方便自我管理。
同时,城管部门和街道购置了统一的经营用具,并统一经营时间和规模,还安排了3名下岗失业人员负责日常的清扫保洁。在经营过程中,如果摊贩们出现了自我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他们将被扣去一笔钱。特别是针对垃圾清理情况,协会和街道采取了“一次提醒,二次警告,三次取消经营资格”的严格措施。
孙学文表示,“零担港湾”开设以来,既满足了高校师生和居民住户的生活需求,又切实解决了多年在青园路占道经营、乱摆乱放的问题,还安置了社区的下岗职工和大学生创业者,受到了周边单位和住户的一致好评。
摊贩:收入有小幅下降 但心里踏实许多
“之前我们都是在马路边上围上一小块地方进行经营,那样既不安全又破坏了市容。”周代军说,去年天心区城管局和街道一起,在不影响消防安全、道路通行和居民生活的前提下,把青园路一块黄土裸露、垃圾成堆的山坡进行了平整和水泥硬化,作为社区“零担港湾”的场地。
每个摊主划到一小块地方进行经营,时间从晚上9点到凌晨2点,冬天一般会提前收工。周代军坦言,之前在马路上摆摊之时,因为场地较大,他们每个摊贩都有近十来个桌位,搬到“零担港湾”场地后,因为受地域限制,平均下来每个摊贩也就三四个桌位。
“相比以往,营业收入肯定会所下降。但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我们就不要时刻担心被城管查处,对市民出行造成影响,心里也踏实了很多。”周代军说,碰到中考、高考等重要时节,协会也会提出要求,不经营或者缩短经营时间,为考生提供良好环境。
市民:“零担港湾”成为“爱心港湾”
居住在林科大后门的苏先生表示,之前摆在马路边的夜宵摊,着实令周边居民很是恼火。他回忆称,某天晚上他被夜宵摊传来的划拳声吵得睡不着。下楼一看,都是些比他年轻一二十岁的年轻人,喝得正尽兴,让他不太敢上前制止。
此时,他正巧看到周边的一块提示牌,上面有街道管理人员的联系方式,赶紧打电话求助。深夜12点多,管理人员来到现场,和摊主一起与年轻人进行沟通,终于让他们收敛了不少。
“这些摊贩基本上是下岗职工、低保户或者残疾人,说实话他们也不容易。”苏先生说,相比之前摆在大马路上,现在的“零担港湾”让摊贩们有了归属感,某种程度上也缓解了社会矛盾,让城管与摊贩间不在“针锋相对”,“零担港湾”真正的成为了社会底层人员的“爱心港湾”。
来源:红网
作者:刘玉先 姜威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