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那一棵松柏树——记沅陵县荔溪乡官坪村小学教师曾令干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惠芳 赵成新 编辑:王娉娉 2013-09-17 09:08:27
时刻新闻
—分享—

  9月7日,沅陵县荔溪乡官坪村小学,曾令干绘声绘色地给学生上课。本报记者 徐行 摄

  本报记者 陈惠芳 赵成新

  通讯员 李南京 瞿支迪

  沅陵县荔溪乡官坪村不通公路。曾令干就在“孤岛”上。56岁的老人,带着一、二年级18个孩子。

  9月7日,记者从沅陵县城出发,坐了一个多小时车。下车后,走过一座长约60米的铁索吊桥。吊桥摇晃着,铺着木条。木条之间,有些缝隙。大的缝隙,足足可以伸进一条腿。

  山坡。小路。田埂。荔溪乡的村民还在收割稻子,田野一片金黄。

  不通公路,就少了一分喧哗,多了一份孤寂。孤寂之中的曾令干,也有属于他的声响。那就是18个孩子的琅琅读书声,还有他和老伴用背篓背着鸡蛋、牛奶走进学校时孩子们的欢呼雀跃。

  他在荔溪乡的村小和教学点,干了35年。

  官坪村小学,是两层楼。一楼已经废弃,堆满了杂物。通往二楼的教室,是11级台阶。最引人注目的是台阶右边的那棵松柏树。曾令干抬头望了望这棵树,静静地说:“怕有20米高。”官坪村村主任戴兴谷看了看:“树龄搞不清,应该有上百岁了。”

  其实,官坪村村部也在二楼,跟教室没有多少区别。一样的旧地板,一样的旧课桌,一样的破窗户。窗外是四季轮换的田野,田野背后是青翠的山。

  曾令干的家,在棉花坳上。一直是爬坡,有三四公里远。不下雪,不下雨,他早出晚归。二楼有一间简陋的办公室,一张桌子,一把凳子,还有一张床。曾令干说:“年纪大了,不像以前爬山打飞跑。有时候,实在走不动了,就睡在这里。”

  官坪村临近有2个村。1978年高中毕业,曾令干是这一带唯一的“高级知识分子”。顺理成章,他成了一名民办教师。在海拔800米的当头山上,一干就是26年。那是一个教学点。直至2004年“撤点并校”,才调到官坪村小学。

  山高路远,日出日落。35年来,曾令干的工资涨得很慢。先是由当时的生产队记工分,后来是几元、十几元、几十元地增加。2000年转为公办教师时,还只有180元。如今,他拿到了2400元。他憨厚地说:“还可以。”

  对自己的待遇,曾令干从不抱怨。守住这群孩子,他苦中作乐。他说,唯一愧对的是家人。

  2008年,南方大冰灾。年逾8旬的母亲不慎摔断了手臂。他在学校照顾因大雪封山而无法回家的孩子,没有及时回家。

  2009年,27岁的儿子得了急性阑尾炎,被送往沅陵县中医院动手术。他也不在身边。

  长年累月跋涉,曾令干的双腿使不上劲,下坡特别吃力;手臂因肩周炎引发神经麻痹,写粉笔字时时发抖。老伴站了出来。鸡蛋、牛奶,一篓一篓地帮他背。一篓有三四十公斤。他身体好一点,老两口就一起背,一前一后,成为孩子们最盼望的移动的风景。

  几年前,曾令干有机会调到荔溪乡中心小学,他不肯。他说:“我要一直守着这帮孩子,直到把他们送进中心小学。”他还有一个心愿,希望在退休之前,破烂的校舍能得到修缮。

  当曾令干无力爬上棉花坳,只能留校住宿时,陪伴他的就是那棵经历风雨、生命坚忍的松柏树。

  ■记者感言

  松柏树作证。

  作为教师的曾令干,在这个孤寂的山区,也像一棵树,已留下35个年轮。这些年轮隐藏在心里,几乎不为人知。

  在他的面前,除了敬佩,就是感叹。支撑最底层教育的,就是像曾令干这样任劳任怨的人。他们总有一天要离开教学岗位,离开一群又一群山区的孩子。他们留下的空白,谁来填补?光靠精神的力量吗?老教师关爱着孩子,社会更要关爱老教师。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惠芳 赵成新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