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新华站通讯员 袁晓晖 李伊超 黎明明 报道
导语:段同山,奉家镇报木小学唯一的教师。1985年学校毕业后,一直扎根边远山区。28年来,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默默奉献,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教学方法,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山区孩子。
位于高山上的报木小学
深山里的学校
清晨6点,地处奉家镇大山深处的报木村还没完全醒来,满山满野的绿、缭绕山间的清雾,让这个小村庄显得更加静谧,宛如人间仙境。
山腰间,一面掩映在丛林中微风飘扬的红旗格外耀眼。
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孩子们充满力量的唱着国歌。
段同山早早地起了床,简单的洗漱后,开始备课。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尽管教了二十多年书,许多教学知识烂熟于胸,但对于备课,他从不马虎。
备完课后,开始打扫教室、操场,提水、烧水……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段同山就开始抽一根烟,静静地坐在教室门口,等待他的孩子们的到来。
“这是段老师一天中唯一清闲一点的时间。他是报木村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他的勤奋是村里出了名的。”村主任陈建国告诉记者。
9点左右,学生们开始陆续进入校园。一会儿,朗朗的读书声飘出校园,弥漫在清晨的空气中,平静的山村顿时热闹起来。
今年,朗朗的读书声中还夹杂了一些咿咿呀呀的学语声。8个幼儿园新生咿咿呀呀稚嫩的声音,不但让这所深山里的小学显得更加活泼生动,同时也让更多的家长们开始牵挂这所学校。
报木村处在“看见屋,走得哭”的崇山峻岭中,距县城近100公里。全村528人,有近一半的年青人外出打工谋生。村里唯一的经济收入,是报木小学对面高山上的四百亩茶园。
留在家里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们把孩子的未来全部寄托在段老师的身上。
段同山老师在给四年级的孩子们上语文课
“我们这里是世外,却不是桃源。”村主任陈建国说。由于太偏远,交通闭塞,这里几乎与世隔绝,外地教师都不愿到这里教书。有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分配到这里,却因为耐不住夜晚的寂寞,没教多久就匆匆离开了。
2008年,与段老师同事多年的邹联安老师调走后,段老师真正成了这所深山小学里的“孤家寡人”。
生源不足,交通闭塞,条件艰苦……和所有贫困山区的学校一样,报木小学是被年轻教师遗忘的角落。
“这里虽然贫穷,但村民历来都非常重视娃娃读书,对老师都是发自内心的尊敬,逢年过节杀猪宰鸡,总会请老师到他们家里去做客。我没有理由不教好他们的娃娃。”为了不让大山里的孩子永远生活在大山里,段同山选择了大山,选择了坚守。
最初的报木小学教学条件很差,称不上是教室:两层简陋的木房,走上去咯吱咯吱响,仿佛随时都会倒塌。
教室年久失修、四处通风、到处漏雨。冬天,山里刺骨的寒风刮进教室,孩子们冷得根本没法儿上课,段老师就生几个火炉,让孩子们围着火炉上课。雨天,段老师会细心地给孩子们撑起一把把雨伞,继续上课。雨雪虽然淋湿了教室,但淋不灭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大山外面的美好憧憬。
段老师在帮孩子们倒茶水
这一切,因为香港一名爱心人士张宗良的资助,开始得到改观。
2013年,张宗良等社会爱心人士共同捐资30余万元重新修建了报木小学。学校共两层,下面一层为砖混结构,上面一层由木头建成。今年9月份,孩子们第一次坐在新教室里上课,像过年一样的高兴。
没有体育器材,没有很好的音乐教师,没有城里孩子的玩具……学校尽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这所新建的深山小学,成了孩子们快乐的天堂。
28年的坚守
9月10日,教师节。
这是段老师在新学校度过的第一个教师节。同以往一样,他早早就起了床。
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他特意把自己打扮了一番,并且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礼物:每个孩子一支笔,一个作业本。
他打算给孩子们一个惊喜。没想到,孩子们给他的惊喜却先期而至。
七点刚过,家距学校十余里的四年级学生刘长新第一个到达学校。帮老师提水,是他这个清晨最朴素的想法。
“学校没有自来水,但老师每天清晨会到邻居家去打水,并给我们烧好。”小长新尽管只有10岁,却非常懂事。
小长新早早的来到的学校帮段老师提水
随后,同学们陆续来到学校。一会儿,一个个金黄的太阳、一朵朵可爱向日葵便出现在作业本上。
10点,段老师开始给孩子们上第一节课。突然,四年级班长奉琪艳站起来,腼腆的走向讲台,手捧自己画的向日葵激动地送给老师:“祝老师节日快乐!”
“谢谢,谢谢同学们!”段同山非常激动,眼睛有点湿润。
这是他从教二十多年来,第一次收到同学们礼物。这一刻,他才真正体会,曾经的付出,多年的坚守,是如此的有意义。
教师节这天,四年级的罗娟把自己画的画儿送给段老师,并祝他节日快乐。
惊喜不是每天都有。山区的教学,更多的是平淡、无趣。但对段老师来说,寂寞才是最大的“敌人”。他的家在40里外的另一个小村庄。“段老师每星期回家两次,学校成了他真正的家。”陈建国说。
下午3点左右,同学们如小鸟归巢,四散而去。学校里空无一人,段老师除了批改学生的作业、备课、打扫教室、操场之外,便只能呆呆地望着对面的青山。
即使这样,他也能从这寂静的时光中找到快乐,一点一点地品味着一天中与孩子们快乐的情景: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令他高兴,优异的成绩令他欣慰,甚至幼儿班小孩子们的吵闹声、哭叫声都令他如此着迷。
太阳西下,青山渐渐暗下来,袅袅炊烟在山间弥漫,一股无边的寂寞开始爬上段老师的心头。踏着夜色,段老师总会敲开一个又一个孩子家的门,为他们辅导功课。
在段老师是世界里,孩子们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孩子们的忧愁,更是他的牵挂。他的手机保存了所有学生家长的电话号码。每逢下雨下雪,段老师就会打电话给学生家长,千叮嘱万叮嘱让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若是放学后没有家长来接送的,段老师会把这些孩子一一送回家去。
“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爷爷奶奶在家,让老人家接送我也不放心。”自从五年前买了辆摩托车,段老师就把这摩托车当成了出租车,哪个学生家里有困难、邻里乡亲需要帮忙接送,他都义不容辞。
晚上8点多,段老师在学生刘琪、刘璟家中,帮他们补习功课。
刘璟是二年级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刘璟从小和伯父生活在一起。很多时候,她连学费都负担不起。段老师不但经常去她家里辅导功课,还悄悄的帮她垫学费。从1990年至今,段老师帮孩子们垫付的学费达1万多元。“不能因为穷,而使任何一个孩子失去上学的机会。”
“他就像我们父亲。”四年级的班长奉琪艳对我们说。“以前,学校条件差,到了秋冬季节,教室里和外面一样冷。很多学生发烧感冒,都是段老师亲自送去看病的。”
潜移默化中,奉琪艳俨如一个小老师似的,学着段老师的模样,开始管理学生、照顾更小的孩子。有时看到奉琪艳忙忙碌碌的身影,段老师就会感到无尽的欣慰。
他希望,他的路,将来由他的学生一直走下去……
28年的时光,就这样在段老师的快乐与忧愁中,一天一天无声的溜走,孩子们在他慈爱的目光下一批一批快乐的离开。
孩子们的未来不是梦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报木小学说不上是一所正规的学校,只是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小教学点而已。由于学生生源少,报木小学只能隔年招生。
今年,学校有三个年级:幼儿班、二年级和四年级,共26个学生。
一名老师,三个年级。和全县所有的山区小学一样, “复式教学”是报木小学的教学“特色”。上四年级的课时,段老师会让二年级和幼儿班的学生们自习,上幼儿班的课时会让二、四年级的学生自习或者写作业。
尽管段老师把教学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情况往往不是那么理想。四年级同学上课的时候,幼儿班孩子可不会那么安分地坐在那里,吵闹、哭甚至走出教室。既要保证上课质量,又要维护课堂纪律,有时甚至要安抚哭闹的幼儿班的孩子们。
几堂课下来,段老师显得精疲力尽。
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报木小学的教学质量却有口皆碑:每期的统考,在全镇18所村级小学里,孩子们总能考进全镇前10十名。这让段同山很是欣慰。
为了不让山里孩子的教育输给城里的孩子,段老师除了教语文和数学外,还开设了体育、美术、音乐、思想道德、实践等课程,尽量拓宽孩子们的知识,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
记者李伊超在教孩子们唱励志歌曲《我相信》
“我五音不全,但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我自学五线谱,先自己把歌曲练熟悉了,再慢慢的教学生。”在段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唱了四、五首儿歌给我们听。“因为能力有限,我只会教孩子们唱唱儿歌了。”段老师不好意思的说。
教学条件有限,学校没有什么像样的体育器材。段老师没少为这个伤脑筋。他总在原有的教学条件上琢磨如何把课外活动课搞得有声有色。
“扣扣子”游戏就是段老师发明的小游戏。“学生们分成两组,每组四个人,第一个人将衣服外套的扣子扣上后立刻解开,递给后面的同学,最快组即为获胜组。”道具简陋,游戏简单,但孩子们玩得极其开心,欢笑声不断弥漫整个校园。
段同山老师在给"扣扣子"游戏中胜出的孩子们发作业本作为奖励
耐心细致的教诲,无微不至的关怀。段老师为孩子们精心构筑着一个又一个关于未来的梦想。
“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能建一个小型的图书阅览室。让孩子们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从书本里了解外面的世界,学好本领,走出大山。”
这是段同山老师一直的心愿。
采访手记:
“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我相信自由自在,我相信希望,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采访后的几天,我们的记者李伊超教孩子们唱《我相信》这首歌的情景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每个孩子都憋足了劲,都想把这首歌大声的唱出来。段老师也像学生一样,端坐在学生中间,深情忘我的歌唱着。
我坚信,有段老师的坚守,孩子们所有的“相信”都能变成现实,走出大山。
——袁晓晖
离开报木小学已近一个星期。但我依然能够看到山头上迎风飘扬的红旗,听到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和欢笑声,更清晰的记得孩子们围着段老师唱歌的情景。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这是孩子们自发学唱的歌曲,是他们送给段同山老师教师节的“惊喜”。
他们是那么的淳朴和可爱。到现在我都会不经意的想起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和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
他们,都成了我最珍贵的回忆。
——李伊超
山区教育是辛苦的,特别是这种复式教学,相对于段老师教学的艰辛,一整天的跟拍,我们都不敢说累。跟孩子打交道是很快乐的,山村孩子特别的淳朴,二年级的孙木华同学对我说:“叔叔,到我家里去玩吗,我家就在学校后面不远。”如果不是拍摄任务紧,真不想拂了小女孩的心意。我只是回答,只要过下有时间,一定去。有小女孩的一句话,感觉百多公里山路的颠簸,也算值了。
愿每期“新化人的一天”的拍摄都有感动……
——黎明明
采访记者与报木小学师生合影
来源:红网
作者:袁晓晖 李伊超
编辑:刘飞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