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秋时心和脑最易“大暴动” 出现症状要及早就医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杨蔚然 编辑:康晓乔 2013-10-02 09:38:24
时刻新闻
—分享—
  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赵鸿 胡翠娥
  
  指导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病诊疗中心
  
  刘建和主任医师、教授
  
  范建民主治医师
  
  中秋后,气温渐渐由凉变冷,患心脑血管的病人就暴增。原因何在呢?
  
  专家分析,与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因此,起居养生应调整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这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前提。
  
  A受寒后致血管收缩易暴发“心”病
  
  时令将进入“寒露”,刘建和教授提醒,“对于有原发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讲,要特别留神了。”时下昼夜温差大,就像埋下了一颗“炸弹”,致使相当多的患者前往医院就诊。
  
  临床最近收治了一位老年患者,早些天因降温,未及时加衣和正确保暖,晚间在湘江边散步,夜太凉受了风寒,导致胸闷痛发作,由120中心送至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病诊疗中心治疗。患者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受寒后导致血管痉挛收缩,引发心肌缺血。
  
  秋季是由夏到冬的过渡性季节,对健康人来说,不意味着什么,但如果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若在气温变化方面粗心大意的话,很容易引发原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暖寒渐变,常不易立即感觉和体验到,且秋季的寒暖又常反复,寒而复暖,暖后又寒,使人防不胜防,秋季感冒受寒一般较为普遍,但真正应防范的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暴发。
  
  【保健提示】秋季是自主神经极不稳定的季节,气温骤冷时,可加重高血压、糖尿病病情,易致中风发生。中老年人对气候及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在深秋更应警惕。
  
  保健方面,保持适度运动,能促进血脂代谢从而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并能解除精神紧张和疲劳。避免性生活过度,也可有效预防中风的发生。
  
  B“心脑血管”每天应关注气候变化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尽管秋季不像冬季那样,易引起疾病的复发,但若忽视了秋天的季节特点,是很危险的。因此,患者在秋季,首先要关注气候的变化。可从两方面着手,一要对自己所患疾病有充分认识,避免思想上的轻视。二要重视和了解天气情况,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预报,以便随时增减衣物,从容应对。
  
  秋季昼夜温差大,年老体弱者往往不能及时适应。刘建和指出,“此时患有高血压的老人,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用药,将血压控制在合理水平。”收缩压应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对于老年人,尤其是合并脑供血不足的患者,收缩压可放宽至150mmHg以下。
  
  此外,室温过低会使患者血管急剧收缩,易发生脑血管破裂出血、脑栓塞、脑梗塞,因此高血压患者切忌受“冷刺激”。如不过饮冷品,不洗冷水浴、冷水脚,睡觉时避免受凉等。
  
  【保健提示】秋季气温变化大,血管收缩、舒张容易失调,脑供血易受影响。冷热气候若有较大变化,可导致人体血压波动加大,易致中风的发生;还可使人体血液黏度增高,黏度增高也易发生中风。在秋天,应随着气温的变化,及时做到“保暖防寒”。
  
  C各种感染都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病
  
  秋季气候干燥,是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好发季节,许多呼吸系统的感染和过敏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如病毒性心肌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肺源性心脏病,更是由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气管炎、过敏性哮喘、肺气肿等)而导致。因此,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对心脑血管病患者而言相当重要。范建民认为,还要注意以下方面:
  
  预防各种感染。感染是诱发心衰的首要原因,心衰病人的抗病能力差,因此对感染要特别重视,如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热、咽喉炎、气管炎、肺炎等)、泌尿道感染(女病人多见)等。特别是深秋,非常容易患感冒。
  
  避免中强度体力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情绪忌过分激动,否则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心脑负担增加。
  
  静脉输液不要过快、过多。
  
  出现心慌、胸闷、憋气等症状要及早就医。
  
  切忌滥用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物,应遵医嘱。因为某些药物会抑制心肌收缩力,常见的有心得安、倍它乐克、利血平、奎尼丁、异搏定、复方降压片等,应加以防范。
  
  【保健提示】在饮食上,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一般轻度患者每日限制在6克以内,中重度患者还应减少。秋季若不适时调整食谱,可引起血糖升高,可发生血脂异常,易致中风。秋季饮酒适量及戒烟,可降低中风的发生率。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杨蔚然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