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市场观察:质疑槟榔致癌 须防矫枉过正

来源:中华网 编辑:何冰 2013-10-11 21:19:57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一则关于槟榔为一级致癌物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更有专家指出,有60%左右的口腔癌患者和吃槟榔有关,“槟榔致癌说”因此一度传得沸沸扬扬。然而,另外一个客观事实是,《本草纲目》《御药院方》等中国古代著名药典中均有关于槟榔具有健体、益身的记载。

  除此之外,槟榔,对于许多人特别是湖湘子弟来说,不只是“零食”,更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别样情结。如今,这个草根槟榔果壳正幻化成为湖南一张靓丽的名片,作为年产值近百亿的食品加工龙头行业,这一枚小小槟榔果,正带领数以万计的工人脱贫致富,以实际行动书写着令人惊异的产业传奇。

  位列四大南药之首,收录于《本草纲目》,在世界范围内有10亿消费者的槟榔,这枚在古代便风靡亚洲各地,在湖南也已有近四百年历史的热带水果,其真正面目究竟是什么?拨开迷雾见月明。与其纠结于当下对槟榔的争论,倒不如溯本追源,从情感、历史、科学、产业等角度出发,解密槟榔的前世今生,还原一个真实的槟榔。

  不仅只是零食,槟榔还是湖南人的情结

  “少年郎,采槟榔,小妹妹提篮抬头望……”20世纪30年代由湖南湘潭的黎先生创作的《采槟榔》,歌词纯朴优美,曲调缠绵清丽,表达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生长在祖国东南沿海及台湾岛上的槟榔树,为什么会出现在湖南民歌中呢?这与湖南人酷爱嚼槟榔是分不开的。

  湖南人嗜辣,天下闻名。殊不知,一个湖南人倘若远游,行囊中或许不带辣椒,却一定少不了一包槟榔。2010年7月23日,上海世博会湖南周,10万只自然醇香的槟榔作为湖南名片纳入展馆,免费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世博游客品尝,便是最好的例证。

  除了代表湖南特产形象,入驻世博会,槟榔,对于湖南人来说,不只是“零食”,更是一种情结。很多身在外地的湖南人都会有同样的感觉:每每嚼着槟榔,思乡情怀就会油然而生;思念家乡的时候,就会忍不住想嚼一口故乡的槟榔,他们说,很多时候嚼着嚼着槟榔,就会不自觉地用家乡话念出一首流传在街头巷尾的民谣:“槟榔越嚼越有劲,这口出来那口进,交朋结友打圆台,避瘟开胃解油性。”

  湖南嚼槟榔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考证已有400余年,而湖南人吃槟榔的渊源,恐怕得追溯至古时人人谈之色变的瘟疫。《湘潭县志·卷三十四》中记载:“相传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县境大疫,居民犯臌胀病,县令白璟要患者嚼药用槟榔,臌胀消失。此后,原患者常嚼,未患者也嚼,久而久之,槟榔成为湘潭县人独特的嗜好,成为迎宾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自此之后,湘潭人男女老少不离槟榔,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其实除了湘潭,无论是往昔还是现在,走在湖南各个城市,到处可见嘴里嚼着槟榔的人,不分男女,不论老少,他们口含槟榔,咀嚼起来沉醉其中,那微醺畅快的神韵,一度成为三湘四水大街小巷屡见不鲜的场景。更是有文人墨客将槟榔视为湖湘精神符号,“信手拈来一枚,咀嚼间唇齿生津。少时便由香入醉,热气蒸腾汗湿重衣。末了,清风拂面,一股襟怀山岳的豪气顿生”。

  吃槟榔成大众爱好,全球有十多亿粉丝

  在云南,有一条槟榔江;在厦门,有一条槟榔路;在广东和台湾等地,有久负盛名的槟榔村;在海南,以槟榔为名的道路、村庄数量更多。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教授、海南经济史专家陈光良对此评论道,“一种农产品被如此多的用做地名,这从一个侧面微妙反映出槟榔在历史上、或者至少某一时期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经济角色。”

  放眼全世界,槟榔除了对中国有着别样的影响,槟榔更是一度荣膺继“烟草、酒精和咖啡因”之后的第四位大众爱好。目前世界上嚼食槟榔的有10到12亿人,嚼食槟榔的习俗不仅常见于湖南、海南、台湾等地,还流行于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菲律宾、老挝、印尼以及南太平洋的众多岛屿。

  在上述地方,嚼食槟榔是从皇室到平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甚至被当成自然与人之间的媒介,与稻米同为主要的祭祀品。在海峡两岸,槟榔不仅是当地的“绿金”,还是邻里之间的和事佬。清朝进士张湄的一首诗“睚眦小忿久难忘,牙角频争雀鼠伤。一抹腮红还旧好,解纷惟有送槟榔”,就是两岸自古至今槟榔和事的最妙描写。

  台湾《雍正通志》记载,“全台土俗,皆以槟榔为礼。”台湾人嵇含说得更为直白,“彼人以(槟榔)为贵,婚族客必先进,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台湾的这一习俗,与海南、湖南的槟榔区域里完全相同,即“婚娶聘礼,槟榔为先”。直至今日,在海南、湖南的槟榔区域里,出门办事,喜丧宴客,槟榔必不可少,海南许多地方至今仍把订婚说为“把槟榔”。

  有研究指出,槟榔之所以成为众多人的嚼物,是由于它的天然所致;它的纤维结构是嘴嚼的基本条件,而它所含的物质更是促进嘴嚼的原由。随着社会发展嚼槟榔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除了有以湖南为主嚼干果和以台湾为主鲜果之分外,还增加了如芝麻、桂花、薄荷、奶油、干槟榔、湿槟榔等多口味多品种,以符合各类人群的口味。

  槟榔是药不是毒,适当咀嚼还有利健康

  尽管曾经饱受热捧,但一个客观事实是,现在的槟榔正陷入被“妖魔化”的窠臼。见微可以知著,姑且不论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一级致癌物质”的权威真实性,2013年4月下旬,因旗下明星产品四磨汤被曝成分含槟榔,汉森制药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四磨汤用事实证明了自身的清白,但仍免不了股价的下跌与企业的损失。

  槟榔致癌,追根溯源,这一观点最早于2003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研讨,经媒体报道,这一结论当年便立即引起了槟榔行业地震。实际上这一研讨结论主要指东南亚、南亚一带国家的生果槟榔,却被以偏概全强加在湖南槟榔的头上。中国药典委员会顾问、北京中医药大学季绍良教授也指出,世卫组织提出的槟榔中所含槟榔碱是主要致癌物,但多年的临床应用也并没有见到致癌的不良反应报告。这场争论最终以新华社通稿“湖南槟榔致癌没有科学依据”宣布结束。

  中华口腔医学会中西结合专业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口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湘潭市口腔医院院长唐杰清教授在接受记 者采访时进一步指出,现在全世界有十亿人嚼槟榔,绝大多数嚼的都是鲜果或者是鲜果搭配荖叶、烟叶一起嚼食。而我们湖南槟榔是通过标准生产工艺制作的干果,经过加工的槟榔营养成分和槟榔碱含量与鲜果有很大的差异。对此中南林业科技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海南大学食品学院、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等机构联合对槟榔做了《不同槟榔果常规营养成分和槟榔碱含量分析》的研究,研究报告指出:通过加工制作后的槟榔,槟榔碱减少了43.6%,这也佐证了为什么湖南人特别是湘潭人喜欢嚼食槟榔,但口腔癌得病率却处在全国低下水平的事实。

  唐杰清教授进一步补充道,他三十年的OSF(口腔黏膜纤维化)研究结果显示,吃槟榔引发OSF病状的概率是十万分之1.19,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数据则是十万分之7.6,而且OSF只是癌前状态,除此之外,引发口腔癌有白斑、扁平苔藓等多种因素,而且与个人身体差异也有关联,将槟榔定性为致癌物,显然有失偏颇,这些研究成果都与媒体报道的60%口腔癌患者都与吃槟榔有关的提法相距甚远。

  除了业内人士的质疑,事实胜于雄辩,省疾控中心曾就槟榔干果做过一次检测报告显然更具说服力。检测以槟榔干果抽取的剂量为样品,对雄雌性老鼠进行长期的灌胃喂养,结果发现大体解剂和组织病理未见与样品有关的异常改变,即样品喂养对老鼠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8月,《英国精神病学》杂志刊登报告称,西太平洋上的帕劳和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上的人常嚼食槟榔,患精神分裂症的人的症状比不咀嚼槟榔病人轻。在中枢实验方面,测试结果表明,吃槟榔时,脑波的变化和反应动作会加快速度,由此不难看出,咀嚼槟榔可提高人的警觉度,让反应动作更灵敏。嚼食槟榔,有祛痰止咳、消食醒酒、宽胸止吐等功效,还能促进面部肌肉的运动,适当咀嚼槟榔有利健康。

  新标准即将出台,槟榔食品安全将有保障

  槟榔本身并无毒害,甚至还是药材,一度位列四大南药之首,但尽管如此,在医学界特别是口腔医生眼中,槟榔难以摆脱有“毒”的嫌疑。对此,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刘自伟称“都是劣质槟榔惹的祸”,上世纪90年代初,槟榔开始从家庭自制走向大众化生产,有些不良商家为追求利益而使用低劣原料,冒充名优产品、驰名商标,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仅2012年湘潭、益阳两地公安、质检、工商部门就打掉十来个非法经营窝点,涉案金额达5000万元。

  事实上,经过30多年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洗籽、发籽、切籽、封口、包装等方面的机械化,“现代化生产正规军”已经成为湖南槟榔产业另一代名词。现在正规槟榔厂商生产的槟榔不仅有严格的生产标准,而且有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的支撑,安全质量与其他食品行业一样完全能得到保障。

  不仅在生产过程中,槟榔行业的提升还体现在管理人才和管理水平上,现在湖南的槟榔企业,从外面引进了许多职业经理人,湖南宾之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就是MBA毕业,而友文的董事长张志文、口味王的董事长郭志光以及小龙王、胖哥、皇爷、伍子醉的相关负责人也都是MBA毕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透露,新修订的《湖南省食用槟榔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预计今年下半年发布,该标准按照卫生部相关要求修订。对于此次新标准的出台,湖南商学院彭炳忠教授分析称,较之于产品创新,在食品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的时候,保障好产品质量才是重中之重,着眼当前,由于新标准的推出以及后续监管的跟进,将提高槟榔产业准入的门槛,使散、小、乱、差的槟榔作坊难以生存,放眼未来,这种监管将给上规模、重信誉的企业提供发展机会,为槟榔产业再发展拓宽空间。

  市场观察

  质疑槟榔致癌,须防矫枉过正

  近几年,在遭遇了好几轮的毒食品轰炸之后,老百姓对问题食品,特别是致癌食品的敏感度几乎是到了风声鹤唳的程度。只要有相关的风声传出,那此类食品便会被踢出消费者的采购名单。但是事实上,尽管来自媒体、网络的宣传监督,使得不少问题食品被曝光查处,但是,一些没有经过仔细论证甚至捕风捉影,断章取义的消息也确实使得不少食品是躺着中了枪。

  据查,《本草纲目》《御药院方》等中国古代著名药典中均有关于槟榔具有健体、益身的记载。可以说,槟榔丰厚的历史底蕴就是自身最好的证明。而反观此次曝光的槟榔致癌说,虽然是表面看似无懈可击,但是其致命的错误就是忽略了一个“量”的前提。

  正如中科院等权威科研机构指出的那样,世界上没有哪种食品可以保证百分之百不致癌,其带给人体的健康与否,更多地是取决于合理的摄入量以及规范的生产链条。在这点上,槟榔和任何被喷过农药的蔬菜都一样,都是概莫能外。但是,如果以此就得出了吃了含致癌物的食品就会得癌的推断。那么,这种说辞虽然不算错,但是也太过片面,进行舆论宣传时,就更加应该要慎重。

  不能否认,如今槟榔产业仍有一些短板亟待修补。但是针对这种传承千年的地方特色食品,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舆论,首先要做的,都应该是用科学客观的眼光去评价,进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之,倘若非要在尚无定论之前就大肆批驳,那处于舆论矛头指向的产业必将遭到严重的损害。不仅可能引发业内的不良竞争,更加严重的挫伤企业的积极性,对整个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长此以往,或许有一天,这张靓丽的湖南名片将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这样的结局,不仅是中国传统食品的遗憾,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又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来源:中华网

编辑:何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