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街面上的分类垃圾桶
过往路人随手扔掉垃圾
垃圾中转站,垃圾一齐被倒进集装拖斗
红网常德站10月23日讯(分站记者 黄刚)劝阻路人别对着分类垃圾桶还随手乱扔,却被对方喷了回来,“根本没分类的垃圾桶,你还管我!”最近,红网网友“苍宇先生”遇上了这么个糟心的事儿,为此他在红网论坛常德版上吐槽并求证,“(常德)街面上那些分类垃圾桶,真分类了吗?”
红网记者调查跟进了此事,发现确如“苍宇先生”所言,除了街面几只号称“分类”的垃圾桶,从环卫工人清扫、运送城区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处理,再由垃圾运输车送到垃圾填埋场,整个垃圾处理过程根本没有分类处理。
市民:“不随地乱扔就不错了”
近日,记者在市朗州路、人民路、诗墙公园、芷兰居小区看到,路边的垃圾箱均有两个分桶组成,“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字样相当醒目。但两桶内垃圾基本一致,瓜果皮、塑料袋、易拉罐等混杂在一起,丝毫没有分类的迹象。
调查期间,红网记者看到,过往路人都是将垃圾朝垃圾桶随手一扔,飘然离去。
在人民路上的一处垃圾桶附近,不少建筑垃圾堆放在垃圾桶旁边。记者掀开几个垃圾桶看到,标着厨余垃圾的垃圾桶内被市民丢了多个垃圾袋,袋里的垃圾五花八门,有菜叶子等名副其实的厨余垃圾,也有废纸壳、电线等可回收的垃圾。再掀开标着可回收字样的垃圾桶,里边也是几袋垃圾,内容与厨余垃圾桶里的垃圾没有什么区别。
记者随机采访了15位市民,询问是否知道该如何垃圾分类。3人拒绝采访,11人表示不太清楚,平时也未留心。只有一名学生打扮的男青年说出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区别。
“家里厨房、客厅和卫生间各有一个垃圾桶,倒垃圾的时候就是混着放的,如果分仔细了,家里岂不是要摆满垃圾桶。”路过的一位市民告诉记者。
“现在能不随地乱丢垃圾就算不错了,你还指望别人每天花时间把垃圾一个个分类?”在常德市七中门口,一位市民这样告诉记者。
清运工人:“没得这个设备”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龙港路与人民路交汇处的垃圾中转站。一位环卫工人正拖着一车垃圾缓缓进入垃圾处理站,在垃圾中转站内,有两个垃圾集装拖斗,但并无分类。站内工人坦率地告诉红网记者,中转站没有分类,“没得这个设备”。
当时站内两名工作人员正在清理垃圾,“捡些瓶子、易拉罐,卖点钱。”其中一名女工称,如果硬要说“分类”,那就是大家捡瓶子赚外快的“副业”。
“我们哪里来的分类车啊”,正在朗州路清扫道路的环卫工人李姐则告诉记者,清运设备无非是一个人一台拖车。每天早上5点钟就出门,每天都要运送近两拖车垃圾。就算自己想分类赚点废品钱都没时间。更何况,“也没见谁丢垃圾时真分过类”,李姐补充说。
一位正在向外运送垃圾的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如此说到,他告诉记者,常德如果真有实行垃圾分类,那应该是在最终的垃圾处理厂。
承认垃圾有类未分 环卫处:“关键要看市民素质”
常德的垃圾清运当真分类了吗?面对记者的发问,市环卫处明确表示“没有”。
市环卫处一体化办公室主任滕明告诉记者,垃圾分类环保处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相关的配套政策与设施,加强对市民的宣传和教育等,是垃圾分类顺利进行的保障。这些保障工作在常德地区显得有些滞后。
“常德目前没有实行垃圾分类,但当前最需解决的问题是公民意识的缺乏和公德水平较低。”常德市环卫处一体化办公室主任滕明称,大部分市民都觉得只要自己家里没有垃圾、看起来干净整洁就够了。
而常德市环卫处宣教中心主任刘波则表示,垃圾分类处理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个难题,垃圾的来源分类和分类回收系统建设涉及巨大的设备和人力投入。而目前,常德市民的“分类意识还远远不够”。同时,在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设备损耗严重,而经济效益低下,甚至亏损运营。刘波承认,目前常德市在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投入和建设都还不足,绝大部分垃圾都是无害处理后送往德山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发电。
采访中,环卫部门一名工作人员向红网记者强调,(垃圾分类)技术不是问题,资金也不是难题,但“关键是市民的素质”。垃圾分类回收,必须从源头做起,不仅是政府的事,关键“要看市民对待自己制造的垃圾的态度”。
来源:红网
作者:黄刚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