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攸县“十佳创业能手”候选人刘正元。)
(刘正元裕发鞋业生产车间一角。)
红网专题:攸县首届创业能手评选
红网记者 肖懿 红网攸县分站记者 刘洁琼 攸县报道一个高考落榜生遭生活所迫,蹬过车搬过砖,一度沦落到东莞打小工。这期间,他钻研积累制鞋技术,两年时间不到,乡下小伙破格升为企业开发部主任。然而他却放弃20万元的年薪,毅然回乡创业,通过制鞋走出了一条光明的创业路,这位创业者的名字叫刘正元。
上世纪90年代初,刘正元高考落榜,心情糟透到顶,整天窝在家里不出门。在家人的鼓励下,刘正元渐渐平复心态,为了养家糊口,他先后做过三轮车出租司机,沙场的装卸工,基本解决了自身的吃饭问题。
“这样搞还是没有发展空间的,我并不满足于这种填饱肚皮的生活状态,我就琢磨着怎么寻找新出路。”刘正元打趣地说。
1995年,他带上300元钱,只身来到广东东莞,不敢住宾馆,不敢去饭店,就在小旅馆将就一宿,在小摊上对付一顿,即使这样节省,身上仅剩下30来块钱。就在他迷茫的时候,他在一张遗弃的报纸上瞟到一则消息,得知广东惠东的民营经济发展速度,造就了不少百万、千万富翁,刘正元眼前一亮,萌生进厂打工学技术的念头。
进入了裕元鞋业有限公司,刘正元从学徒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虚心向师傅、向同事学习求教,跟所有的工人一样,整天在车间里忙碌。业务忙的时候,他抢着加班加点,有时一干就是十多个钟头。困了就在趴在座位上打个盹,醒来又继续。车间负责人当着大伙的面开玩笑的说,刘正元是一个不需要睡觉的男人。刘正元说,自己进厂的头四年,没有回家过年,自己这么拼命的学习钻研,其实与一次生产事故有关。
一个5万双鞋的订单,由于刘正元的疏忽,其中一个品种的鞋模具缩水率没有被考虑在内,导致近万双鞋出现差错,眼看交货期一天天临近,刘正元只有选择天天加班,拼命赶工期才能完成任务,这件事情给他触动很大,让他对技术问题不敢有丝毫马虎。
刘正元做事勤快,又肯动脑钻研,很快成为技术骨干。两年时间不到,他便从一个学徒工提拔为开发部主任,年薪20万。
“有个客户要求用进口材料,我发现其实只要增加一个‘补墙’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样做既不影响质量,还能节省成本,一双鞋至少省两块钱,光那一笔单,我就为工厂节省200万元。好多人说我就是来‘偷学’技术准备自己创业的,我也没有否定。”刘正元骄傲地介绍。
基于刘正元技术出色,替公司节省不少成本,2001年,他被派到泰国宝成集团学习锻炼,系统学习企业管理技术。
“在泰国学到了很多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你比如说,这个原材料是放在左边还是右边;放在机器上还是机器下,任何距离和习惯的改变,都是工作效率提高的方法。”可见刘正元在泰国学到了不少。
直到2010年,刘正元才觉得自己学到了一点技术和管理方法,是时候自己出来闯闯了。这年底,刘正元回家过年,得知攸州工业园招商,他把十几年打工的积蓄和向亲戚筹措来的共50万元,在工业园租了一个近4000平米的厂房,添置了几台制鞋设备,就这样,刘正元的创业从一间简陋的厂房里开始,帮人家做鞋面来料加工。
“前期招不到人,我就自己上,通过以身作则告诉大家,质量对于这种半手工加工的重要性。我的第一笔单就是以前企业的一个老客户,而且还是个外国人,比利时的。他晓得我出来自己办企业以后,就先拿6万双鞋让我试试手。”刘正元依然记得自己创业以来的第一笔单。
比利时的这位客户,十分相信刘正元的技术,同时刘正元也没有让他失望,鞋如期如质地交到了客户手中,正是这样的诚信和质量,才有后来这位比利时客户8万双、15万双鞋的多次合作。
目前,刘正元的裕发鞋业就近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年人均增收3万元,企业年产值近1500万元,利税30万元。他有个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企业能走出鞋面来料加工的束缚,实现自主出口。另外通过3-5年的努力,使企业的生产能力翻一倍。
来源:红网
作者:肖懿 刘洁琼
编辑:李艳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