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工作不流于形式?”
目前,由于施工企业流动性大、导师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导师带徒面临着诸多挑战。往往出现制度上的监控、督促不够,导师及徒弟的压力传递不够,有些工作甚至流于形式,出现简单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现象。因此,如何使导师带徒不流于形式,尤其是在基层、在一线能发挥效用,对于激活现有人力资源来说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除执行好局相关制度之外,还要符合公司特点、便于操作和全面系统的实施细则。这些年,公司人力资源部逐步健全导师带徒的管理模式。一方面,统一全公司培养的整体模式,使流程表格化,全面覆盖导师结对、跟踪、管理、考核及评定等环节;另一方面,规范教与学的内容,对导师、徒弟的要求更加明确,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满足个人素质升级的需要。在制度层面只有从以上方面和细节上对“导师带徒”提供保障,才能使这项工作不流于形式。
“让导师带徒管理更加规范、有效!”
为应对导师带徒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真正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公司在整体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创新,从明确师徒职责和强化过程的监控及管理着手。
注重仪式,增进师徒间的情谊。举行大型的导师带徒协议签订仪式已经成为全局的一项常态工作,以《协议书》的形式明确师徒的职责、成长目标及奖惩措施等内容,重在强调师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受中国传统礼仪启发,公司在师徒协议签订后,还要求开展“敬茶仪式”、“行戴帽礼”等仪式,使师徒关系更多了一丝温情,寓意徒弟在导师的引导下正式成长为一个建筑人。
过程监控,保证带徒实施效果。师徒结对后,公司为徒弟配备《导师带徒教学手册》,并要求随身携带,手册内容包含协议书、培养目标、教学记录、师徒关系异动表、师徒双向考核表及效果评价表等内容。为能够及时跟踪记录学员的日常培养情况,各单位团总支(支部)牵头负责对所在单位师徒教学记录进行检查。
严格考核,提高师徒互动积极性。鉴于入职员工前三个月离职率偏高,公司组织了三次考核,在传统的半年考核和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入职一季度考核,重点考核学员对环境和岗位的适应能力。这种进度明确、内容清晰的考核方式,能及时为性格、专业与实习岗位不符的学员更换导师和岗位,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教企业所需、青年所需的内容!”
导师带徒究竟应该带什么?一直以来没有太严格的标准,师徒教学也是因导师责任心、徒弟进取心的不同而差异很大。为规范教学内容,公司从“带技能、带文化、带品格”三个方面予以推进,通过徒弟练业务、定目标、谈忧虑,师傅授经验、寄希望、解疑惑,使师徒的“传帮带”更具方向性和条理性。
带技能,提升业务水平。公司要求每个师傅要定期给徒弟辅导,促其成长,助其成才,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传、帮、带。公司、分公司机关将公司制度学习、业务技能提升作为教学的重点,给青年充分安排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成长。尽管工期紧张,项目部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以“信·和”夜校为平台组织专业培训,定期召开导师带徒工作总结会,针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理论学习,要求其独立完成工作。
带文化,注重业绩导向。各单位团组织将“信·和”文化学习作为,青年思考引导的一项工作之一,多个分公司组织信和知识抢答赛。公司还在重点项目部建立“信·和”夜校,除专业技能外,还将陈超英同志事迹等资料纳入学习范畴;开设项目图书角,将《信和文化手册》等书纳入其中,为青年员工提供学习平台。此外,公司向青年强调业绩导向,营造绩效文化。
带品格,改善心智模式。只有新员工塑造正确的人格品质才能在职业生涯中越走越远。所以,公司从员工思想建设着手,一是为新员工配备思想导师,由基层单位(项目)党支部书记兼任,每半年组织一次新员工座谈会,每季度与新员工单独交流一次,及时了解、修正新员工的思想动向,为青年解决实际问题及困难。二是树立青年员工爱岗敬业、践行“四组关系”的典型,营造青年人“比学赶超”的氛围。
公司探索出的“1133”培养模式符合装饰施工企业的特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解决了导师带徒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怎么进行管理?二是师徒教什么、学什么?如果能在导师带徒过程抓好落实、不断完善,将有助于企业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
来源:红网
作者:胡良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