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正街小学恢复性改造,将再现城南书院历史风貌,这是改造后的效果图。周和平 翻拍
本报讯(记者 周和平 实习生 熊其雨)曾在天心阁前经历过77载风雨的城南书院明年将在都正街原址“复出”。昨日,芙蓉区都正街项目指挥部对外展示已敲定的都正街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规划以及效果图,春节前,该区根据专家的论证,对现有停用的都正街小学进行恢复性改造,以再现城南书院历史风貌。
城南书院天心阁下存77年
城南书院结缘天心阁和都正街,历史要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湖南巡抚杨锡绂为减轻赴岳麓书院读书学子的渡江之苦,决意将岳麓书院诸书生迁移到湘江东岸的城内就读,于是寻得天心阁下(也就是现在的都正街都司衙门)空署一所,改建成书院,沿用宋张栻所创的‘城南书院’之名。这就是城南书院与天心阁结缘的开始。”都正街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建设将再现城南书院,昨日,关注此事来到都正街项目指挥部现场的文史专家、省文史馆馆员陈先枢向记者道出了这段历史。
根据历史记载,城南书院原是南宋大儒张栻及其父张浚于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建于南门外妙高峰,与岳麓书院隔江面对,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后废为寺。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复迁至600余年前的创始地妙高峰。妙高峰下的城南书院后来发展演变成著名的湖南第一师范,城南书院前后在都正街有过77年的历史。
停用小学恢复性再现书院
根据敲定的都正街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规划设计,将在现有停用的都正街小学基础上进行恢复性改造,以此再现城南书院的历史风貌。
陈先枢告诉记者,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停用后,曾改建成“刘猛将军庙”,后来就不复存在。现有停用的都正街小学正好是原城南书院所在地,且其建筑布局大体与书院当时布局相似,适合恢复性改造。当然,恢复性改造不可能是城南书院的复原,而是通过利用城南书院的历史名气打造成景点,可以让人们记住城市在岁月中留下的“乡愁”。
据定王台街道办事处主任尹卫东介绍,都正街恢复性改造都正街小学,再现城南书院历史风貌,将按照历史依据再现书院所在的文昌阁。改造项目预计投资200万元,计划在春节前启动,改造明年完工。春节前后能完成都正街整个项目的样板房改造、修建门牌楼、铺设地下管网及麻石路等一期工程。
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
都正街位于芙蓉区西部,毗邻天心阁。全长314米,宽5.5米。是古城长沙保存下来的历史街巷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曾经有善化县县衙门,驻军的都司衙门等。这里记载了老长沙的城市历史、生活记忆。
根据规划设计,都正街按照“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的原则,建设詹王宫美食街、城隍庙民俗街、书吧街。在保护老长沙原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形成汇聚民俗生活体验、休闲书吧、公益博览、特色手工艺品等业态的情景消费街区和长沙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
城南书院
城南书院原由南宋大儒张栻及其父张浚于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建于南门外妙高峰,与岳麓书院隔江面对,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后废为寺。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复迁至600余年前的创始地妙高峰。妙高峰下的城南书院后来发展演变成著名的湖南第一师范,城南书院前后在都正街有过77年的历史。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和平 熊其雨
编辑:刘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