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张家兄弟一样,湘潭市“上岸”的渔民不在少数。为了糊口,他们开始学技能、再创业、培养子女。
靠水吃水发展副业
“捕鱼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我们不能等死。”张友良说,早在去年,他就听渔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说起,今年会有3个月的禁渔期,让他们提前做准备。“自己会捕鱼、会做鱼,又住在以吃鱼闻名的窑湾地区,”张家兄弟一合计,“开个吃鱼的饭店再合适不过了。”
说干就干!今年4月,湘江禁渔期一到,当别的渔民们被迫上岸休息之时,张家兄弟却比往常更忙了,“我们以前捕鱼时,顺便在河里捞废铁,现在刚好能用上。”整理废铁、亲自焊接,再花2.8万元买来一顶铁棚,一个饭店就成型了。为了节省成本,他们还开辟了10多块菜地,养了30几只鸡,加上自己捕的鱼,饭店原材料不愁了。张友良骄傲地说,“从头到尾没请人,瓷砖都自己贴。”
8个月后,饭店开张了,虽然因地处偏僻,生意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但兄弟俩很有信心。“店里的鱼都是亲自打的,以后靠熟客把口碑带出去,自然会有客人来。”张友良笑着说,“没想到,上岸了还是靠这条江养着。”
彻底转型外出务工
湘潭县渔政水产站站长颜令军介绍,上岸后的渔民想要完全脱渔还很难。像张家兄弟一样,一边打渔,一边发展副业的人占了上岸人数的70%以上。而受限于文化水平低、职业病严重和技能不足,约30%的渔民基本选择外出打工,从事体力劳动。
“一开始肯定不习惯,可现在让我去捕鱼,反倒更不习惯。”湘潭县河口镇的老渔民肖师傅说,家里世代捕鱼,老人们都认为捕鱼是唯一的活路,可他却有不一样的想法。早在90年代末,他便上了岸。“跟着村里人学泥工,他们愿意教,我也喜欢学。”肖师傅说,做泥工改变了他的命运,虽然同样是辛苦活,“从睡船变成睡工地,但好在收入增加了。”
住在雨湖区平政路的龙思林也从渔民成功转型,成了一名超市销售员。“捕鱼有时拼运气,不是天天有收获,年年效益好,”龙思林说,“现在有了固定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吃、住都舒服,每个月有固定收入,比以前好多了。”
渔民后代不再捕鱼
“我绝对不让他们再做渔民。”说到孩子的未来,老渔民张友良态度坚决,“知识改变命运,我要让他们上大学,去岸上干什么都成,就是别到河里来吹风淋雨。”张友良的2个小孩,大的18岁,小的16岁,虽然祖辈、父辈以渔而生,但他们从未打过一次鱼。
易俗河镇的唐深山今年53岁了,比起其他渔民,最让他骄傲的,是他不再为无鱼可捕而发愁,因为他开始享儿女福了。“大女儿大学毕业,现在在湘潭县医院做护士,其他两个孩子都在深圳打工,不用我操心,还能贴补家用。”
据湘潭市渔政管理站副站长李琪介绍,现在渔民的后代多数并不从事捕鱼职业,“一是捕鱼太累,年轻人吃不了这苦;二是职业选择多样化,他们不必拘泥在河里;三是无鱼可捕,他们不得不离开祖辈、父辈们的生活圈,独自打拼自己的人生。”
来源:红网
作者:冯叶
编辑:刘飞越 实习生:胡弋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