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宁乡站12月24日讯(分站记者 龚再蓉)“龚建章同志关心大家,进唐家托的路,抽时间修好了……”近日,宁乡县青山桥镇花园塘村,石正山老人的“农村新闻广播站”按时响彻群山。6年前,这位热心老人自掏腰包办起这个广播站。6年来,老人通过这个广播站播出各类稿件3000多条,每天听众1000多人,在宣传法律政策、弘扬正气、方便村民等方面起到了很好作用。
为激发正能量,他自掏腰包办起“农村新闻广播站”
石正山老人今年76岁。1999年,他从小学教师岗位退休后,一直居住在花园塘村。2008年,他自掏腰包买来高音喇叭等设备,在花园塘村建起了一个“农村新闻广播站”。“想让村民们多了解外面的情况,多掌握一些法律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多向身边的榜样学习。”老人坦言,他办这个广播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当地村民之间激发正能量。
石正山老人的“农村新闻广播站”建成后,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次的广播便在当地准时响起。其中,上午在8时至9时之间,下午在16时至17时之间,每次广播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每次广播,老人都要放一两首歌曲。这些歌曲,都是老人精心选取的,以在当地营造浓厚的时令氛围。如:国庆节放《歌唱祖国》,老年节放《革命人永远年轻》,双抢期间放《南泥湾》,等等。老人说:“这样的歌曲,多唱多听,人就会积极向上。”
为了方便更多村民听自己的广播,老人还在离家1500多米的桐子坪设了一个分站,及时提供所播出的内容,委托石伏荣老人管理。6年来,石正山老人购买了5个高音喇叭,加上其他设备及修理费用,老人共花费了1万多元。如今,包括分站在内,花园塘村共有5个组的村民听老人的“农村新闻广播站”。每次广播,听众都有1000多人。
采编播一条龙,他6年为村民播各类稿件3000多条
石正山老人的“农村新闻广播站”所广播的内容,包括党史知识、法律政策、时政新闻、身边典型等。6年多来,所广播的各类稿件有3000多条。这些稿件的采编播,都由老人自己完成。除当地的“土新闻”外,其它由老人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途径获得。
平时,在村子里走家串户时,老人总喜欢带上纸笔,一发现有意义的人和事,如孝敬老人的典型、勤劳致富的榜样、各种好人好事等,他都会深入了解详细记录,并写成稿件及时广播。前段时间,花园塘村一组村民龚建章花了两天时间,并从自己家里搬来水泥管架设涵洞,将一条100多米长的路拓宽修好,方便了近10户人家的生产生活。老人得知情况后,立即了解情况,对这件好人好事进行广播,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时间一长,石正山老人的“农村新闻广播站”成为了当地村民了解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哪个时候水稻该防治哪种病虫害,老年人该到村上去接受健康体检,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该如何加强,等等,许多信息都通过这个广播站传达。”花园塘村一组组长李交平说,老人的广播站给当地村民带来了诸多便利。当地村民遇到什么困难,都喜欢找老人帮忙。2011年上半年,正值水田翻耕季节,邻村一傅姓人家的一条耕牛却走失了,一家人着急得很。得知情况后,老人立即通过广播发动大家帮忙找牛,并公布了失主的联系电话。后来,这头牛被顺利找到。
省下3元车费,他却拿出全部积蓄要捐给当地残疾人
在青山桥一带,石正山是出了名的热心人。老人的这种热心,并不只是表现在坚持办“农村新闻广播站”上。多年来,老人所从事的公益活动还有不少。如:坚持在花园塘村村部附近建起两块板报宣传栏,并定期更换宣传内容;牵头成立流动宣讲队,开展各种义务宣讲活动;到镇敬老院慰问,向院内老人送去3000元慰问款及一些爱心物资。
其实,石正山老人家里的境况并不好。其老伴于2002年去世,他自己的身体也不好,次子患有精神病,家里的房子因此被烧过3次。无奈之下,老人将次子送到医院住院治疗,自己则长期独自生活。平时,老人的生活十分节俭,穿的是十几元钱一双的胶鞋。从家里到镇上或从镇上回家,因舍不得花3元钱一趟的车费,老人一般都是步行。
2011年的一天,石正山从银行取出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全部积蓄,一共是5万元钱。之后,他专程来到青山桥镇民政办,要把这些钱全部捐献给残疾人。考虑到老人家里的实际情况,镇政府的干部表示不愿意接受老人的捐款,并反复做他的工作。最后,老人在捐款1万元后才肯罢休。“经常能碰到有爱心的人,我也要多献一份爱。我知道自家的条件不算好,但还有更多更困难的家庭需要帮助。”对于自己的举动,老人这样解释。
来源:红网
作者:龚再蓉
编辑:杨洁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