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潜心研究不言苦
刘业超是湖南新化人,195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专业,从学生时代到教学阶段,他一直与文论学、写作学打交道。为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刘业超没少编写过教材。1987年,刘业超参与主编的《现代写作教程》获湖南省首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994年,他的《现代文心》又获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
“退休后时间多了,我想重拾之前的理论成果,继续研究《文心雕龙》。”刘业超说,他很快开始了艰难的“行程”。
为了获得更多认识,刘业超花了足足6个月时间,将网上有关《文心雕龙》的2800余篇论文看了个遍,光是笔记就有几十万字;为了方便工作,他连出门都带着电脑走,一年到头都没有节假日;为了收集资料,年逾古稀的他多次远赴湖北武汉、广西等地。
“他确实不容易,令人佩服。”刘业超的老伴说,这些年来,他每天晚上都要过了12点才睡,总是来回奔波于电脑前、图书馆,“他对生活、物质等都不怎么在乎,工作成了他最快乐的事,我也很支持他。”
自费出版,只想为党争光辉
“10年时间不短,您年纪也大了,是什么支撑您坚持下来的?”我们问。
刘业超告诉我们,“我不为名、不为利,只想为共产党争光辉!”
原来,刘业超是一名老党员,也是单位里优秀党员“专业户”。他说,“我们吃过不少苦,是共产党给了我们美好生活,所以我对党的感情很深厚,党指向哪我就奔向哪!”1958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刘业超来到大兴安岭支援边疆教育。他在那呆了整整27年,尽管那里最冷时达到零下40℃,吸口气鼻子里就结冰了;尽管那里要吃窝窝头、苞米,作为南方人的他很不习惯。
《文心雕龙通论》的问世也经历了许多曲折。“这是一项自费课题,出版时我还出了不少钱。”刘业超介绍,当年申报课题时,由于种种原因,自己的项目就没有争取到经费。临到出版时,他又自掏腰包13万元,后来在湘大老科协等单位和个人的支持下,才补回了9万元。不过,刘业超无怨无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作为一名退休老党员,刘业超经常问自己“我对党还有用吗?我还能做些什么?”如今有了答案:2012年12月,《文心雕龙通论》在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以中文简体、中文繁体、英文3种形式向全世界发行。
刘业超介绍,《文心雕龙》是儒、释、道3家文化的结合,是认识中华文化的本质和精髓之所在,《文心雕龙通论》则是对中华文化核心内涵的揭示与弘扬,也是对百年龙学(即《文心雕龙》研究)进行系统总结的作品。这本专著走向世界,也意味着中华文化向世界打开了窗口。为此,这部作品被全国学术界推为向十八大献礼的精品工程之一,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了专题书评。
可这并不是刘业超追求的终点,下一步他还将潜心研究佛教对中华文学的影响,只要还能动、能思考,他就愿意为党不停地耕耘。
来源:红网
作者:谷桔
编辑:刘飞越 实习生:胡弋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