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株洲站1月21日讯(株洲晚报记者伍靖雯 实习生李军)一山一水一风情,一草一木忆往昔。
昨日,由中国百杰画家李锛先生历时一年精心创作,反映老徐家桥风土人情的巨幅国画作品《徐家桥端阳胜景》(下称《徐家桥》),在株洲装裱,并将于近期在西苑宾馆展出,向广大市民重现老株洲的风貌,打开无数“老株洲”的记忆之门。
画作还原老徐家桥
等待装裱的《徐家桥》,长13米,高1.5米,表现的是上世纪30年代,以徐家桥为中心,端阳节市民热闹喜庆的场景。画作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绘制了300多个人物,往来穿梭,神情各异;牛、马、骡等牲畜数十匹,房屋、桥梁相互掩映,错落有致。
细看画面,有商铺民居近百间,桥头舞龙表演、桥上婚嫁队伍,骡马货贩穿行,教堂外门徒列队而行,生动鲜活。
据悉,在《徐家桥》创作过程中,李锛多次与原博物馆馆长曹敬庄等专家交流,实地考察渌湘古镇等地,并搜集了大量图片、背景资料,以反映最真实的老株洲。
“在具体创作中,我们又产生了新的想法,在图景中加入了不少民俗写景,唱戏、杂耍,都能算得上湖南特色,最终的成品,可以说是一卷以徐家桥为契机,反映株洲人民的民俗和生活的全景图。”李锛介绍。
“希望通过文化传承,保留这些珍贵的记忆。”西苑宾馆总经理黎明告诉记者,对徐家桥的深刻回忆,是他联系创作这幅画的初衷。
曹敬庄说,他期待这幅画展出的那天,能让不少株洲人,唤回曾经的记忆。
老徐家桥人的记忆:
桥下青草铺地 清澈的建宁港流水潺潺
“人都已经去了,桥也不见了。”十来岁时,刘五秀搬到徐家桥附近,而今89岁高龄的她,精神矍铄,还嚼得槟榔。
“我们那时喊长沙桥,最初桥只有单拱,修缮扩建过两次,南北连接中正街(今解放街)和建宁街。”老人家边说边伸手给我们比划,“中正街是生意人的地方,屋子敞亮,买衣、买布、喝茶都在那,还建了基督教堂;建宁街就没那么好了,都是泥巴糊的蔑叶子屋,住着不少手艺人,有木匠、鞋匠……”
刘五秀说,她小时候,隔三差五,得去趟建宁街尾的上海酱油铺,打四毛钱酱油,偶尔从长辈处多讨得几分钱,就能去中正街上的小吃铺,买一份又香又糯的糖油粑粑吃。她还记得,糖油粑粑只要五分钱一份,旁边还有卖葱油饼、米豆腐、白粒丸子的,直惹人嘴馋。
从建宁街到中正街,得穿过徐家桥,刘五秀还记得,麻石板的桥面不是很宽,往来生意人不少,“路中央的石板是横铺的,两边各有一条直铺的石板,独轮车就走两边过”。
桥下青草铺地,柳树成荫,清澈的建宁港流水潺潺,放羊的娃儿们,把羊赶到桥下吃草,躲进树底下休憩。“经常有男孩子在河里游泳,也不害臊,看到我们,还往我们身上泼水。”刘五秀笑得眯起了眼睛。
徐家桥旧时风貌
位于芦淞区今解放东街,原名“大石岭”,本是一座荒山。清朝的时候,吴三桂和清兵在此地打了一恶仗,仗着高岭易守难攻,将清军杀得片甲不留,此地便被人们改称为大胜岭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胜岭,道路只有现在一半宽,两旁都是矮小的杉皮屋,路边开着木工厂、染布坊、杂货店等商铺,不少工匠、挑煤贩子在此落脚,过年过节,舞龙舞狮的表演便从这里开始,向中正和建宁街游行。
大胜岭
位于建宁港南岸,楼高三层,临江而立,史料记载,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和岳麓书院院长张南轩,经湘水同游南岳,沿途惺惺相惜,及至株洲,两人在此话别。临行前夜,两人彻夜长谈,互赠诗歌,为纪念朱张之别,元代时,谢一鲁在建宁港南岸城隍庙旁建分袂亭,1918年,由市民凌树臣捐资扩建此亭,自此作为港口一景,成为市民瞻仰、游览之地。
分袂亭
位于今解放东街与解放西街的交汇点,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本是恒和药号,和近旁的永安药号一样,是当时响当当的老商铺。抗日战争时期,恒和药号被江西客商改为协丰长绸布店。1930年9月12日,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率领下,从长沙白田铺出发,傍晚抵达株洲。当晚,毛泽东、朱德等在恒和药号二楼召开了“总前委扩大会议”,作出了“撤围长沙、回师江西、攻取吉安”的重大决策,所以准确地说,人们熟知的“株洲会议”,应该是在“恒和”召开,而非“协丰长”。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私合营的推行,协丰长绸布店停业。
2002年,在旧城改造中,协丰长绸布店和解放东、西街、徐家桥一道,作为“旧城”被拆除。
协丰长绸布店
1905年,美国牧师德慕登(音译)和中国牧师游鹏久从长沙来株洲传道,在中正西街(今解放西街)租了一间民房,作为临时教堂,广传福音,不少信徒归于门下。1940年,美国基督教遵道会牧师戴一真先生,捐赠600多银元,加上当时信徒捐赠300多银元,在旧屋的基础上,新造了教堂和牧师楼,曾是附近最气派的建筑。
1964年,教堂房屋收为公有,归由建宁街办事处五金厂和郊区红卫电机厂使用,宗教活动基本停止。直至1985年,教堂重新修复使用。
来源:红网
作者:伍靖雯
编辑:杨洁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