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建设美丽乡村,留住美丽乡愁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尚武 编辑:王娉娉 2014-01-25 09:19:30
时刻新闻
—分享—

  制图/傅汝萍

  本报记者 张尚武

  【核心提示】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文件提出,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抓紧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

  【镜头】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渠阳,是全省文明城镇的示范点。2013年,渠阳管委会大力推进“美丽渠阳”建设,处理好拆与建、城与乡、建与管的关系,城乡面貌日新,又保留了乡愁记忆。

  渠阳原有三条古街,除了一条曾因失火改造外,其余两条保存完好。水巷子、吊脚楼、窨子屋,商铺摆满苗家的织锦、银饰,小摊出售山货、土产,让人浮想起清代至民国“八邦会靖”的繁华。对古街,拆与建就是哪里坏了哪里修补,一根梁、一块砖也要修旧如旧。

  渠阳既是县城,还包括友谊、田心、田铺等乡村。在保护吊脚楼、古村落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水泥路、自来水延伸到户;规划建设垂钓园、桃园、梨园、渔家乐、生态农庄,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等功能;开发城管、环卫、公交等公益性岗位, 让农民转移就业。

  打造“美丽渠阳”,建与管并重。管委会由一把手带队,分片包村,组织干群清理垃圾污水,美化靓化房前屋后;从整章建制入手,改变乡村“脏乱差”陋习,提升农民的“精、气、神”。

  【背景】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一些乡村文明正在加速消亡。

  城镇化的大拆大建,一些特色农家村落在消失;不少郊区为“造城”而造城,大同小异的水泥房模糊了故园记忆。而城市的急剧膨胀,人口爆满,也容易患上“城市病”。

  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乡村日渐冷清;就连春节,舞狮、舞龙等传承了几千年的节日文化也在淡化。留守田园的老人和小孩,再也无力精耕细作,种田化肥当家,杀虫多打农药,不少溪河随处可见废弃的塑料薄膜、农药瓶,人们对孩童时代下河摸鱼、上树摘果的记忆,已然消失在梦中。

  中央提出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不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要留住乡愁记忆;城乡一体化也不是城乡一样化,而是要尊重农村与城市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实现差异互补,协调发展。

  【专家解读】

  省乡镇企业局的“三农”问题专家袁正乔解读,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将从体制机制上确保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长期以来,由于土地、户籍的限制,城乡二元分割,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且公共资源配置不均,形成了福利待遇城镇好乡村差、收入水平城镇高乡村低、生活条件城镇好乡村差的现状。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关键要拉长农村“短板”,最大程度缩小城乡差距,建设与城市协调互补的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将让广大农民最快最直接受益。村庄规划要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禀赋、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特点来编制,彰显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多元化的乡村风格;注意保留田园原始风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让天更蓝、水更碧,村更美,宜人居;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民居、古迹祠堂等加以修缮,注意保护乡村原有的文脉,留住乡愁。

  省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战略专家张剑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从产业角度来看,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村,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城市,放在同等服务的平台上,让要素自由流动,着力点在于提升农业,让服务业下乡,城乡服务业平等维系,推动农业在高端运行。农民还是农民,会涌现“白领农民”;乡村还是乡村,但更美丽、更富足、更好地传承乡村文化。而这样,也会从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缓解或破除一些“城市病”。

  中国发展的“短板”在农村,潜力在农村、活力在农村。中央1号文件提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味着农民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缩小,改革户籍制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能“水到渠成”。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尚武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