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月桂
【样本】
水利建设,规划先行。作为湖区大县,湘阴水利建设任务繁重,该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管理、整体联动,强力推进水利建设尤其是小农水建设,彻底解决农田排灌“最后一公里”和“肠梗阻”问题,提升农业丰收保障力。近3年来,该县连续获得省市水利建设“芙蓉杯”先进单位、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单位。
【调查】
规划先行 整合资金
湘阴,居湘资两水尾闾,濒临洞庭湖,境内沟港纵横、水系复杂。作为湖区大县,湘阴水利建设任务相对较大,复杂的水系使科学规划显得更为重要。
2012年,湘阴县耗资80万元,以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为技术支撑,通过实地调研,编制三年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规划。同时,以乡镇为单位编订了22本水利建设方案单行本,每一本都厚达数百页,境内每一处沟港渠道水库山塘均有明确规划方案。
根据规划目标,湘阴将用三年时间,投资5亿元以上,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农田旱涝保收问题。为此,县政府成立了水利建设三年行动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水利、财政、发改、国土、农业、环保、血防、综改办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对全县水利建设进行全面规划,按轻重缓急进行建设,优先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建设。县水务局副局长林红光介绍,规划出台以后,由政府牵头召集了相关部门会议,按照规划引领项目,部门切块负责,资金渠道不乱,建后各记其功的办法,统筹项目资金,抱团打捆使用,按照整体联动、区块推进、建成一片、受益一片的办法,分年度、梯级推动。
分解目标 充分调动
以湘江为界,湘阴县位于江东的丘陵地区,2013年旱情严重,水源工程建设迫切。
大旱之年大干水利,2013年秋冬时节,各乡镇抓住外河水位低枯、天气晴好的有利条件,精心组织,充分发动群众,大干秋冬修,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十百千万”,是湘阴县2013年秋冬水利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核心,即十处灌排泵站改造、百处小型机埠更新改造、百条中型以上渠道疏洗、千处山塘灌浆增容、千万元以上的骨干工程建设。
为了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湘阴县将全县年度水利建设目标任务分解到乡镇,乡镇与县政府签订责任书,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定任务、定质量、定投资、定时间。
为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该县选择措施得力、群众基础好、项目动工早、质量标准高的乡镇做为示范点,每半个月召开一次水利秋冬修促进会。通过促进会推介典型经验,学习成功做法,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大干水利的积极性,推动全县农田水利建设。
此外,由县政府督查室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成立联合督查组,一周一督查一通报、一月一调度一讲评,有力推动了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并将水利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绩效考核,对乡镇进行排名评比,对排前三名的予以重奖。
创新模式 广纳捐资
石塘乡彭家村熊家塘,面积达38亩,几乎是一个小型水库,但去年夏秋,塘坝脚下的双季晚稻都给旱死了。
村支书谢平衡下决心要修这口骨干塘:“本来就要修的,政府还有奖补,就更要修了。”村民自筹了30万元,又在外面找“老板”赞助了10万元,另外政府将按实际工程量奖补,山塘、渠道开挖,每立方米土奖补5元和7元,混凝土每立方米奖补200元……
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湘阴县创新“以奖代投”模式。变过去按项目计划奖补为按工程实量奖补,将财政资金根据工程实际完成量直接奖补到项目,今年政府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000万元。
受奖补政策的激励机制影响,群众自筹水利建设热情空前高涨。到目前止,全县自筹资金达3500万元,项目村人均筹资达300至500元,最多的人均达1000元。
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投资、谁经营”的原则,湘阴县积极倡导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县委县政府和当地乡村给予适当的荣誉奖励,激发有识之士的兴水热情。
祖籍新泉镇的罗君,近年来累计捐资500多万元支持家乡水利建设,去年又一次性捐资100万元;东塘镇基建老板吴为亮去年捐资近40万元,修建了一座蓄水量达4万多立方米的骨干塘;六塘乡佘家村朱超捐款20万元;茶木村何新辉捐资10万元……据初步统计,去年全县社会捐资支持水利建设累计达5000多万元。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月桂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