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市民和游客欢庆元宵
古老的灯谜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
市民和游客不时停下脚步“装扮”自己
市民和游客组成“人流”在五彩斑斓的花灯下走过
璀璨的五彩花灯在夜幕的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迷人
市民和游客在花灯前拍照留恋
原生态的传统本土戏剧
现代乐器也亮相元宵夜舞台
市民和游客聚精会神的观看节目
红网张家界站2月15日讯(记者 刘瑶 杜王昊)2月14日也是中国农历马年正月十五,虽然天气寒冷,但挡不住广大市民欢庆元宵的脚步,大家纷纷走出家门观灯赏景欢庆元宵。张家界市城区的人民广场被绚丽的彩灯装扮得流光溢彩、色彩斑斓,除吸引本地市民的目光以外,还吸引了许多的游客也加入到赏花灯的队伍中来。据了解,自1月28日以来张家界市城区举办了以“幸福张家界 狂欢元宵节”为主题的大型春节群众民族文化活动,活动共分特色灯展、春节文化活动周、闹元宵三大部分,元宵节当晚有100多支表演队伍,3500余名本土演员以最原生态的民歌民舞,最亮丽的灯展,以及共同参与的元宵节激情狂欢活动为20多万中外游客和广大群众奉上了一道精彩的节庆文化盛宴。
延伸阅读: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 “橘灯 ”、 “绢灯 ”、 “五彩羊皮灯 ”、 “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来源:红网
作者:刘瑶 杜王昊
编辑:刘飞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