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仪 通讯员 李先志 李志英
正月十四,为了探寻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突破、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蓝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工作人员和记者带着这些课题,深入到塔峰、毛俊、楠市等乡镇,向当地的种植大户 “拜年”,共同寻找其中的答案。
种粮户雷源利:只求村里的田地不荒芜
当天上午8时40分,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工作人员来到拜年的第一户——塔峰镇城复村雷源利家。
“雷老板,去年收成如何?”
“去年呀,我种22亩水稻,自家5.5亩,承包别人16.5亩。除去每亩成本640元,加上国家补贴115元/亩,大约赚了3万多块钱吧。”今年58岁的雷源利扳着手指数着说。
“噢,这个收入您满意不?”
“谈不上满不满意,多谢您们的关心啦!”雷源利润了润喉咙谦虚地跟记者说,“种粮是个微利的行业,也只适合我们这个年纪又没得技术的人在家里忙活。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不求赚多赚少,只求村里的田地不荒芜了,能挣一点算一点吧。”
种粮大户唐威:希望更多政策支持
唐威,是毛俊镇沙溪村的种粮大户,早几年以每亩200斤稻谷流转了几十亩地,渐渐积攒了些家底,想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唐威告诉前来给他拜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工作人员说:“跟外出打工比,种粮是微利。多数壮劳力进城打工,算起来一亩地一年利润还不及打工半个月收入。目前,村里好多人在城里找到了工作,平均月工资在2200元以上,最多有5000元以上。”
看到记者对规模种田和自家种田收益差异感兴趣,唐威解释说,他的规模比较小,每亩的收益不会增加,但人工成本会降低,总的收益会增加。
“还是要包多点,收入才会明显点。”他决心今年通过土地流转,再租种50亩水稻,并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得到国家更多政策的支持。
龙头企业主汤建新:基地变现代化农业园
汤建新是蓝山新顺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板,也是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工作人员拜年的重点对象。今年汤建新的公司计划在上下村基地发展规模为400亩,现已全部通过土地流转租赁,主要发展小棚葡萄栽培和水果种苗繁育等,生产经营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基地已形成一个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园区。
“去年,我们在均德村基地栽培的葡萄已挂果,且每棵产5斤葡萄左右,亩产达到1500斤。今年每棵挂果可达10斤左右,亩产可达到3000斤,因葡萄品质好上市早,不仅市场需求量大,而且价格可观,葡萄每亩纯收入可达万元以上。”汤建新高兴地介绍说。
“拜年”心得:政府部门进行系统支持
蓝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工作人员通过对零散户、种粮大户和龙头企业主的“拜年”,看出散户种粮挣钱不多,龙头企业发展高效农业收入最高。种粮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更容易流转、承包到土地。
实践证明,规模种植的比较效益更高。但在采访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现在大户承包的流转土地,没有享受粮食直补,种田大户应得到国家政策更多的眷顾。
蓝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零散户、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的经营方法和种植模式来看,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粮食持续稳定增产保障体系。政府要从产业政策、基础条件、技术支撑、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支持。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邹仪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