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汉寿站3月12日讯(分站记者 童中平 余孝野)眼下正是春季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汉寿县广大群众抓住晴好天气,踊跃投身到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热潮中。
这里是酉港镇赵家河外洲,一大早,省造林模范余青山就赶到这里。这里的面积达20000多亩,芦苇一直是这里的支柱产业,但由于近年市场上对芦苇的需求量减弱,导致芦苇收购价格不断下降,为了让这块逐渐贫瘠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今年,余青山投入资金80多万元,在这里请工人,租挖机,进行芦林间作,栽上了高品质的欧美黑杨。
余青山说,实行芦林间作,对当地的经济收入不会减少,同时,每年洪水来临的时候,对大地的保护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最重要的也就是更好地落实中央的决策,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居住环境,真正做到“天蓝、地绿、水清”。
提起余青山造林的事,还得从2001年说起。那年春天,他在澧县看到有人工程造林,联想到自己的家乡酉港镇有一万多亩荒洲。把工程造林引到荒洲上,开发荒洲,为家乡经济发展出把力,这个想法深深吸引着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冒险投资,带领自己精心挑选的12名得力助手和两台挖掘机进驻荒洲垦荒。一个漫长的冬季过去了,余青山人瘦了一圈,数千吨的杂草、灌木、乱石被“请出”荒洲,一条条壕沟不断向远方延伸。春去秋来,15000株杨树历经洪峰与病虫的考验磨砺之后,身披绿装、昂首挺胸在湖洲荒滩上。首战告捷,更坚定了余青山的信心。第二年、第三年,他再接再厉,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不经意间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植杨明星。
10多年来,余青山在艰辛拓展植树造林面积的同时,还着力优化树木品质,引进了美国竹柳,变单一的杨树种植为多样性的生态造林,做到了林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竹柳)它的特性是种植的密度大、产量高,每一年每亩能够产2—5吨。对比现在种植杨树的效益要好3-5倍。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抗寒、抗水、抗风,韧性相当好”余青山介绍说。
10多年来,余青山的造林面积每年以3000多亩的速度递增。今年,余青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再次造林7000多亩,造林面积覆盖汉寿、沅江、鼎城等地,使一处处荒洲披上了绿装。截至目前,余青山造林面积达40000多亩,直接经济收入达100多万元。
在酉港镇护东堤村的一条渠堤上,村民易波忙得不亦乐乎,“要把这个荒芜的土地合理利用起来”,他正在组织十几个村民栽树。今年,他投资20多万元,租下村里闲置的2000多米渠堤,进行植树造林,计划新栽黑杨3万株,美化乡村,改善生态环境。
来源:红网
作者:童中平 余孝野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