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 任筱
红网长沙县站3月13日讯(分站记者 李丹)俗话说,“装修一次脱层皮”,装修中的辛苦很多市民都有所体会,不过,如果在辛苦的同时又不慎遭遇装修陷阱,那更加苦不堪言。随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临近,近日,记者从众多业主的装修经历和业内人士的指点下,盘点出了几种最常见的装修陷阱,大家不妨来了解一下给自己提个醒。
低价吸引玩数字游戏
案例:市民龙女士去年家里搞装修,找了某品牌家装公司,报价488元/ 平方米,整体预算7万元。后经朋友介绍一“装修游击队”,包工头老李称,每平方米360元,总费用5.6万。龙女士觉得后者比较便宜,便把家里的装修交给了老李。可后来,装修大半时出现一些增项,完工后比家装公司的报价还多了8000元。
专家提醒:星沙某装饰公司市场部刘经理表示,虽然去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家居行业经营服务规范》明确规定,装修决算不能超过预算的8%。但市场上,装修预算“低走高开”的现象仍比较常见,一些装修“游击队”或家装公司玩数字游戏,用低的预算报价来吸引顾客,然后在实际施工中会动手脚,提高实际结算。刘先生建议,装修不要单纯被价格吸引,前期可以多了解一下材料、人工价格以及各项工艺。
材料以次充好偷工减料
案例:家住荣鑫家园小区的陈先生在装修时是自己选购的品牌材料,不过,有一次他觉得自己家的材料好像有些不对劲,暗中调查中,发现三四百元一罐的油漆换成了同品牌的低价漆,并且合同中承诺墙面至少要做三次漆,工人也只进行了两次。
专家提醒:某装饰公司运营总监廖先生称,装修中,水电、油漆等工程很容易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情况,因为这些方面短期内都很难看出问题,一旦时间长了,毛病就会暴露出来。除了全包、套餐内在材料上玩手段,自己买材料也可能会遇到陈先生这样的情况。要避免的话,其建议在装修过程中,再忙也要多去工地转转,查看施工情况,并在合同上对材料、工艺等都问题进行约定。
含糊合同忽悠消费者
案例:市民孙女士去年给星湖湾的房子搞装修时在合同上吃了亏。当时和装修公司签合同时,套餐内清楚地写着材料升级,墙漆使用多乐士,板材使用圣象板材,其他材料也是品牌货。后来装修时,一个懂行的朋友来家里看新房,才知道家里其实用的都是品牌内的低档次材料。并且在装修时,房间内有两个飘窗,工人只装修了一个,称另一个超过了合同范围,要额外加钱。
专家提醒:业内资深人士余先生表示,家装公司经常会利用市民不清楚状况来忽悠他们。所以前期在与设计师、业务员沟通合同时,要学会分清楚材料、工艺,对合同中的细节要了解清楚,看文字上是否有陷阱,项目增减约定要加入到合同中去。同时,如果争取到了公司额外的一些赠送服务,也最好能附加在合同中。
来源:红网
作者:李丹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