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代名臣左宗棠:69岁抬棺出征,身后长眠跳马白竹村

来源:红网 作者:周游 编辑:高芹 2014-04-01 14:46:04
时刻新闻
—分享—

 

现存的左宗棠墓由花岗岩砌成,围径四米,墓坐东南而向北。曾诗怡 摄

  红网长沙县站4月1日讯(星沙时报记者 周游)清明将至,当我们又开始踏上青山,问安那些远祖先辈时,有没有想到,其实有些墓地同样值得走访。虽然它们僻处山野,不乏冷落荒凉,但先贤先烈们的丰功伟业和高尚人格值得我们细细咂味。星沙时报记者将实地探访这些墓地,抓住历史的印记,以示缅怀。
  
  1871年7月,沙俄武装强占伊犁。1880年,清朝派大军入疆平乱。浩浩荡荡的列队中,一樽棺木赫然在列。2年后,大军得胜而归,收复新疆全境,成为晚清历史上最扬眉吐气的大事件。抬棺出征的人是晚清重臣左宗棠,曾有人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那一年,他69岁。历史书上将此事件描述为“抗拒外来侵略的光彩一页”,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重臣名将就长眠于长沙县跳马镇。清明将至,我们驱车前往,听昔日风华,访今世遗迹。
  
  墓地由左宗棠亲选占地曾广达百亩
  
  从星沙城区出发,我们在当地文物管理人员苏秋良的带领下,驱车一路向南,途经黄兴镇到跳马镇白竹村泉塘组,穿过碧绿的田畴和金黄的油菜,守墓人黄志清早已在门口候着我们。
  
  现存的左宗棠墓由花岗岩砌成,为省级保护文物,围径四米,墓坐东南而向北,入口处立有《左文襄公传略》和《重修左文襄公墓记》大理石碑。
  
  沿着麻石台阶拾级而上,两侧是葱郁的松柏,风穿松林,声动如涛。墓前有石砌平台,配以石桌、石鼓、石香炉。两侧华表刻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我们站在墓前,恍若听到历史的回声。
  
  如今来此祭拜的人除了左氏后人,还有少数慕名而来的游客。不少人都好奇,湘阴人左宗棠为何会葬在跳马镇?黄志清说,这块墓地,据说是左宗棠在第一次率领楚军东进时亲自选定的,位居山巅,周边苍松翠柏,东面小河奔流。这个幽静开阔的处所,适合于身后长眠。
  
  如今,我们看到的左宗棠墓园已经远不是他最初的样子。黄志清回忆,当年的左宗棠墓堪称规模宏大占地广达百亩。墓道两旁,石雕林立,高高的牌楼,阶梯绵延直达河畔。然而1975年前后,一条战备公路途经跳马,将左公墓园一分为二,牌楼拆了,墓道麻石也征用了,用于修路搭桥,墓园面积大大缩水,只剩下原先的十分之一。
  
  而墓园内的石雕,包括左宗棠的雕像及石人石马则被取之造桥。我们跟随苏秋良在当年所修的瓮桥之上引颈查看,流水淙淙中,还能隐约看到桥下泥土中露出峥嵘的石雕。
  
  性格狂傲大器晚成“左公柳”至今犹存
  
  左宗棠算是大器晚成。少时屡试不第,回家耕地教书。23岁结婚当年,他曾写过一副对联,上联为“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下联是“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40岁才出山做幕僚。凭借在平定太平天国中的杰出表现,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的短短三年间,他从一个普通幕僚升任管辖福建、浙江两省的闽浙总督。和他的大器晚成一样著名的,是他狂傲的脾气。刚正不阿的他还有个著名的绰号——“左骡子”。
  
  55岁那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为清政府平定陕甘之乱。稳定陕甘之后,为了从叛军和沙俄手中收复新疆,左宗棠主动请缨进军新疆,此时他已是69岁高龄。于是有了抬棺出征的一幕。左宗棠让护卫抬着棺材,亲率6万湖南子弟入疆平乱。他的大军翻天山,穿沙漠,历时两年,收复新疆全境。左宗棠下令,在西征路上遍植杨柳,并写下一首七绝:“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种杨柳,后来被称为“左公柳”,至今犹存。
  
  不久,法国侵略者在南方挑起战争,时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自请赴前线督师,旋调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抱垂暮之病痛之躯,亲临福州布防,组织“恪靖授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7月27日病逝福州军中,抱憾而终。临终前,他还自责“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死不瞑目”。
  
  时光荏苒,厮杀的千军万马,闪烁的刀光剑影都已随历史静默,悄悄埋葬在这所墓庐之下,当我们翻阅起百年前的那段记忆时,这位重臣名将南征北战的艰辛,抵御列强的抗争,寻求富强的努力仍然激荡人心。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