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转型中的绿色增长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彭业忠 陈生真 编辑:刘飞越 2014-05-06 09:16:21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记者 彭业忠 通讯员 陈生真

  5月1日,晴朗的天空下,吉首市矮寨大峡谷间的矮寨大桥,熠熠生辉,蔚为壮观,游客们纷纷以桥为背景合影留念;而花垣县排料乡金龙村30岁的苗族青年艺人龙光青,在矮寨大桥上表演苗族绝技——上刀梯,更令游客们欣喜若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吉首市委书记秦国文指着矮寨大桥观光电梯,信心满怀地说:“吉首旅游业的井喷现象,及特殊困难中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的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吉首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结果;2013年,吉首接待游客750万人次,同比增29.9%,实现旅游收入46亿元,占GDP的45%,5年翻了5倍,这些都是绿色增长。”

  走资源为本特色为王之路

  转型发展,知易行难。

  尽管,吉首市没有锰矿藏,但最高峰时期的2007年,涉锰企业多达12家,年产值高达5.7亿元,占当时GDP的33%,是当之无愧的主导产业。也正因为此,境内的万溶江和峒河,都被老百姓称为“墨水河”。

  2008年,地处湘西集资风暴中心区域的吉首市,是当然的重灾区,且有了“十年无法恢复元气”的预言。锰矿企业,也是集资的元凶。

  痛定思痛,这一事件反而成了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吉首市的决策者们,开始了转型发展的苦苦探索。

  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于2001年考察自治州时曾提出——旅游是湘西发展的最大门路。

  从自然资源看,吉首的德夯大峡谷,是知名度很高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与之紧紧相连的,是峡谷中的峒河又是国家湿地公园,是跨越崇山峻岭的矮寨国家森林公园;并由此而派生出的文化与自然结合的“矮寨特大悬索桥”,这种资源的“叠加”性,唯吉首独有,对游客的吸附效应很强。

  从文化资源看,德夯大峡谷里有18个纯苗族村,人们讲苗语,穿无领绣花衣,以歌为媒,自由恋爱;人们用原始的方法造纸、织布、染布、榨油,民族风情奇异而独特。

  而自治州有高达2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万人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自治州是全省平均数的4倍;历史文化名人,则是全省平均数的1.5倍;因而CDI——地区文化聚合力,仅次于长沙,居全省第二位。

  “吉首最大的优势资源,是文化和生态资源;资源为本、特色为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并将其确立为吉首市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写进了吉首市委市政府的文件中。生态文化产业,被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城市品牌引领文化旅游产业

  大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好的城市,走的都是差异化发展之路。

  吉首市的决策者们深谙此理,于是按照“山区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总要求,坚持“特色彰显、优势优化”的基本原则,突破体量性制约,挖掘潜在性价值,策划并启动“谷韵吉首”的城市品牌建设,并将其当成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引擎。

  一个个活动,为城市品牌的打造而精心安排。

  2013年11月8日,全省三大文化旅游节庆品牌之一国际鼓文化节,在矮寨大桥下的矮寨古镇热闹开场举行。

  来自湖南、贵州、广西、重庆、湖北、台湾的23支鼓队,把鼓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赛鼓》、《恋鼓》、《拦门鼓》、《猴儿鼓》、《朝鲜族长鼓舞》、《瑶族长鼓舞》、《非洲Djembe鼓》。

  “鼓王争霸赛”也激情上演,100多位好手参与角逐,最后苗族小伙子时节海和苗族姑娘杨欣,分别荣获“第三代猴儿鼓王”及“第六代苗鼓王”称号。

  2012年9月15日,首届矮寨国际低空跳伞节暨阿迪力矮寨高空走钢丝,在矮寨特大悬索桥上激情上演。

  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42名跳伞运动员,奉献了一场惊险刺激的跳伞表演,实现了工程奇观与极限运动的完美结合。

  而阿迪力与他的两位弟子,则共同在350米的高空,长达1432米钢丝上,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2013年4月27日,33岁的有着“全球平衡超人”称号的挪威人埃斯基尔,在矮寨特大悬索桥距离地面350米高的钢梁上,不带任何保护装置成功进行叠凳子、滚筒平衡、平衡梯平衡等系列大挑战,刷新了五项新的世界纪录。

  这一系列活动,绽放了太多的精彩,让世界旅游界的目光,投向了这里。因此,去年底,美国NBC评出的十大非去不可的世界新地标时,矮寨大桥赫然在列。

  “谷韵吉首,带您走进神秘湘西”,已然成了旅游界的一句时尚用语;将吉首打造成“武陵山片区旅游中心城”的愿景,正在实现。

  吉首市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龚迎春告诉记者,以矮寨大桥和矮寨公路为背景的大型实景演艺节目《湘西·风雅颂》,以矮寨大桥为题材的电影《德夯大桥》正在策划之中。这两个项目力争同时展演和上映,通过双核引爆,形成强大的核聚变,从而在中国旅游演艺界和电影界,卷起一股强大的“湘西旋风”。

  将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推进

  秦国文将吉首经济形象地比喻为一头“经济之牛”,驾驭它的“牛索子”,就是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一个个项目,为吉首市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量身定制。

  在乾州古城里,建成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在峒河文化公园里,建成了黄永玉艺术四桥;在寨阳乡的中黄、平年、卡比等苗族村寨,以著名作家彭学明的长篇散文《娘》为蓝本,建设“娘主题公园”,并与保靖县正在开发的吕洞山五行苗寨,连成一片。

  正在建设中的武陵山民族文化产业园,占地16.9平方公里,总投资15.2亿,包括湘西能工巧匠创业坊、黄永玉美术馆等项目,已进入湖南省第一批“十二五”时期创意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名录。

  吉首至茶峒高速公路德夯出口处的吉斗寨游客服务中心,于2013年5月1日投入使用,日接待能力达8000人。而在游客服务中心对面山坡上,正在建设矮寨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

  吉首市市长李卫国告诉记者,吉首市要围绕矮寨大峡谷和矮寨特大悬索桥,大手笔地规划设计旅游项目,开发“天桥、天路、天台、天瀑、天幕、天险、天梯、天宫”等举世无双的奇景,总投资达20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拉伸吉首市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水到渠自成。

  2013年初,步步高集团、华润集团等12家企业,已入驻吉首市的武陵财富中心,绿色生态的区域性总部经济开始启动,当年实现产值1.01亿元,实现税收473万元。

  吉首市2013年矿产品加工业的占比,现在已下降至GDP的9%;而第三产业的占比,则升至62%;财税收入,连续5年实现了15%以上的增长,由5年前的3.74亿元增加到8.21亿元。

  2014年1月,湖北华龙村集团与吉首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投资100亿元开发建设吉首的乾南、乾北生态新城;2014年2月,吉首市与深圳禾田居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旅游发展合作协议。

  中国社科院《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发布,吉首市连续9次荣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并获批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市。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彭业忠 陈生真

编辑:刘飞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