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保靖:酉水河畔天鹅情缘

来源:红网 作者:周改玲 编辑:胡弋 2014-05-12 09:24:01
时刻新闻
—分享—

即将展翅飞翔的灰天鹅 周改玲 摄

刘淼在筛选天鹅苗 周改玲 摄

 

龙玉梅在保温棚了照看刚出生不足一天的小天鹅鹅 周改玲 摄

  红网保靖站5月12日讯(分站记者 周改玲)酉水长,春水绿,鸿雁对对排成行。碧空尽,雁声凉,青山碧草天鹅缘。这是保靖县迁陵镇要坝村一处弧形沙坪上的写意场景。32岁的返乡青年刘淼,眼含无尽酉水,耳听灰天鹅(又名鸿雁)歌声,在这片湿地上演绎着一段美丽的天鹅情缘。
  
  “鸿雁”归乡
  
  20年前,年仅12岁的刘淼便离乡打工。期间,他当过工人,做过电工,学过开车,搬过砖头。在勤奋努力下,他积攒了谋生的本领,月薪也升至1万多元。2005年,刘淼和本县女青年龙玉梅结婚,生下了一个聪明懂事的儿子。夫妻俩在保靖县城修建了房子,小日子过得十分舒心。
  
  可是,生活总是那么无奈。家里的事情,不得不让刘淼夫妻放弃优越的工作,回到家乡。
  
  “我屋老公公腿脚不好,自己在屋里做饭还勉强可以,但出去买菜,走路摆来摆去就十分危险。他还带着孙子,我们就更担心了。”谈起回乡之事,龙玉梅难抑忧伤。
  
  前几年,刘淼的父亲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儿子逐渐长大,60多岁的老人,再也承担不起了。
  
  “家里孩子老人都需要照顾,要不我们回去,好不?听我做厨师的朋友说,养天鹅比较赚钱,我们那边也没人养,我觉得有搞头。”2011年的一天,刘淼和龙玉梅商量着回乡创业的事情。
  
  龙玉梅同意了刘淼的打算,夫妻俩离开了福建,回到了家乡迁陵镇。
  
  “羽翼”受伤
  
  回家后,刘淼开始考察饲养天鹅的地方,留意关于天鹅的信息。
  
  刘淼决定饲养灰天鹅。2011年4月,他只身前往吉林考察鸿雁养殖项目。随后,他花了2万多元,购进了200多只种雁。
  
  由于运输途中的颠簸挤压,雁苗有了小部分损失。
  
  对于养殖灰天鹅来说,刘淼夫妻是新手,养殖经验不足,再加上养殖场地受限,几天时间,雁苗又损失了近一半。
  
  “那段时间还流行禽流感,我怕给灰天鹅传染,就把自家的鸭子白白送了人。”龙玉梅心疼地说。
  
  雁苗的巨大损失,给带着一腔创业热情的刘淼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妻子龙玉梅甚至有些绝望了,她对刘淼说:“是不是我们俩养不好啊?”
  
  其实对于刘淼养殖灰天鹅的事,从小看着他长大的大姑父周锡林最初是反对的。他认为刘淼什么都搞得,收入那么高,放着舒服日子不过,偏偏要当个鸭客!
  
  刘淼却并没有因此灰心。他知道,这个家需要他撑起这把“遮雨伞”,他绝不能放弃。
  
  刘淼又先后花了4万余元,为雁群在酉水河边租了一块湿地,搭建了较为专业的雁棚,修建了一间简陋的小房子,还购买了孵化机。
  
  剩下的雁群健康状况良好,数量一直很稳定。经过8个月的养殖摸索,刘淼基本掌握了养殖灰天鹅的技术。
  
  “好多事情,不是你学了就懂了,只有自己动手做了,你才晓得。”刘淼说。
  
  伴雁齐飞
  
  5月7日凌晨六点多,刘淼早早起来去翻地,准备在新租来的土地上,给灰天鹅种红薯。龙玉梅则起来在孵化温棚里掀开棉被,查看雁苗出壳的情况。
  
  “鹅子已经把蛋壳咬开了,它自己如果出不来的话,就要人'帮忙',把蛋壳轻轻弄破一个小缝隙,让鹅崽自己出来。”龙玉梅说。
  
  刘淼和龙玉梅这些天特别忙,刚查看完孵化蛋,又要去保温棚照顾幼雁。“刚出生几个小时的幼雁,特别喜欢扎堆,容易压着。最近的一批体质似乎弱一些,所以照顾起来要格外操心。”刘淼说。
  
  孵化期是刘淼夫妇最辛苦的时候。他们要从深夜忙到凌晨6点多才能休息,8点多就要给刚出生的小雁喂凉开水、剁碎的青菜,放大雁群出去觅食,还要清洗3个雁棚,给6个喂食器消毒。
  
  “实在太辛苦,有时候都坚持不住了。”刘淼说。
  
  目前,刘淼的种雁已经发展到200多只,成功孵化幼雁900多只,雁群的数量在不断地壮大。
  
  灰天鹅肉质鲜美,味道独特,市场青睐,成品肉每斤市场价在100元左右。“今年收入10来万没有问题。”刘淼开心地说道。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朱熹这样写道。酉水河畔,刘淼夫妻和鸿雁一起飞翔。

来源:红网

作者:周改玲

编辑:胡弋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4/05/12/422324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