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首届“金牌义工”常振伟 资料图)
滚动新闻记者 吴和健 刘少龙 通讯员 廖晓琼 长沙报道
他是长沙市天心区城南路街道的名人,很多街坊都熟悉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老常。
他也是一位下岗职工,他生前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10天前的5月10日,老常过完58岁生日。5月20日凌晨两点多,他不幸因直肠癌去世,弥留之际,他留下了最后一句话:要捐眼角膜。
常振伟,行善40多年,湖南省首届“金牌义工”。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留下了光明。
两枚眼角膜
20日下午,常振伟家中,亲友们搭起了简易灵堂,陆续有听到消息的人前来吊唁。
常振伟的独生女儿,默默地整理着父亲生前媒体报道的剪报,一张张将它们贴在灵位两边的墙上。
“爸爸做了一辈子好事,希望爸爸最后离开的时候热闹一点。”
“爸爸弥留之际,我问他对我有什么话要说,他没说。”她说,父亲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要捐眼角膜”。
现在,常振伟的眼角膜保存在长沙爱尔眼库。医生说,他的一枚眼角膜计划移植给怀化一位16岁高中男生。这名男生因患双眼圆锥角膜,视力只有0.02,如果不及时手术,面临眼球摘除的危险。他的另一枚眼角膜,医生将甄选合适患者于近日进行移植。
一把大雨伞
“根本就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了。”常振伟生前好友刘师傅,在灵位前站立了许久,他说,常哥是个好人,做了一辈子好事,到底帮助了多少人,估计永远也无法知道了。
常振伟的五弟说,哥哥“爱管闲事”,当年在单位上班时并不怎么招领导喜欢,2006年单位破产后,哥哥还是喜欢“讨嫌”,遭受不少非议,“有的人就说他蠢”。
“他看到打麻将的就会说,有钱打牌还不如去帮助别个。”五弟说,哥哥平时喝点啤酒,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嗜好,就是被诊断出了癌症,他还想着附近小学的学生。
“他说要帮他收好那把大伞。”五弟指着摆在房间门角的一把雨伞说,哥哥前段时间在医院还嘱咐他,要把伞收好,哥哥说,那把伞很大,等他出院了,还要去附近小学接送学生。
一辈子行善
“哥哥没有多少文化,16岁就参加工作了。”五弟说,他们共有兄弟姊妹六人,振伟排行老四,可能是继承了母亲的传统,他从小就乐于助人和打抱不平,“一辈子都是这样。”
58岁,行善40多年,常振伟耗费的人力和财力也难以统计。然而,他是一个下岗职工。
常振伟的三姐说,记得有一年,振伟就把妻子单位发放的米油送给了别人,家里人有过抱怨,埋怨他,但后来看到他乐在其中,家里人也不再多说。“他就是那样一个人,说很多人都比他要苦,能帮就帮。”三姐说。
2006年,单位破产,他按工龄获得了一点补偿。
2009年,他被评为湖南首届“金牌义工”,按照政策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相关待遇,但他没有要,把机会给了更需要的人。
2010年,他在街道担任城管协管员,每个月可以获得1000多元的补助,这就是他下岗后唯一正式“收入”。
现在,他还没有正式办理退休手续,按政策,他还有两年就能领到社保了。
然而,病魔无情地将他留在了58岁。
22日,常振伟追悼会将在金盆岭附近湖南革命陵园举行,爱心人士可以前往送这位好人最后一程。
来源:红网
作者:吴和健 刘少龙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