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郴州百园之城诞生记

来源:红网 作者:何睿 编辑:胡弋 2014-06-10 20:31:34
时刻新闻
—分享—

五岭公园

(五岭公园)

爱莲湖公园

(爱莲湖公园)

西沙滩公园

(西沙滩公园)

石榴湾小游园

(石榴湾小游园)

  初夏的湖南郴城,山妍美,水含情,绿无边。
  
  处处可见的公园、游园,正改变着郴州人的生活——
  
  原本活跃在牌桌上的大妈,变成了公园里舞动的“广场精灵”;
  
  精力旺盛的青年,抛下网游、电脑,变成了绿道上的“骑行族”;
  
  KTV里的灯红酒绿,变成了休闲装束、漫步于游园里的牵手相依……
  
  公园、游园星罗密布,郴州,正在褪去快速发展的躁动与钢筋水泥的炎热与冰凉,变得恬静而温暖。
  
  时光回溯到2008年,一场特大冰灾让郴城林木损毁惨重,有专家曾预言要30至50年时间才能恢复。然而,郴州人仅仅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就让绿色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截至2013年底,郴州建成各类公园、游园104个,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097公顷、绿地面积2936公顷、公园绿地面积66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2.40%、40.20%、11.06平方米,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遥遥领先。
  
  2013年,郴州跻身“国家园林城市”行列,本月底,郴州又将迎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核组验收。
  
  郴州,这个昔日南蛮之地,变成了一座公园之城、绿色之城、和谐之城。就连来自有着“春城、花城”之称的云南省和昆明市党政领导也由衷称赞:郴州真的是“城市在花园里,花园在城市中”。
  
  理念篇——
  
  蓝天共碧水,绿树映红花
  
  郴州古称“林邑”,意为“林中之城”。这座“林生郴、郴润林”的城市,千百年来,绿意生生不息。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冰灾,让郴城的林木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城区树木折损率达80%以上,“郴”字半折腰。
  
  然而,世代与山与林相依相伴的郴州人并没有被灾难所压倒。
  
  “特色是城市的生命”,郴州人意识到,坚持具有特色的城市绿化,才能使自己的城市具有鲜明的个性。
  
  2009年,是郴州公园游园建设的“拐点”之年。这一年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大力实施“绿城攻坚”活动。
  
  擂响战鼓,不仅仅只是为了千百年“绿之魂”的传承,而是有着更高、更新、更远的战略定位和思考。
  
  正如郴州的决策者说:“打响郴州生态品牌,推动绿色发展,是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视野的拓展,发展的内生动力,促使郴州人转变思维模式。
  
  “山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在绿中”成为了郴州园林绿化文化的发展追求,开启了郴州城园相融的新征程。
  
  政策筑基,规划领航。郴州以大气、厚重、生态、文化为内涵,以绿满郴城为目标,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园林城市建设,编制完成了多项园林绿化专项规划,勾勒出了以“一圈两环、蓝脉绿网、十山十湖”为主体内容的城市大园林生态圈。
  
  “一圈”——外围生态圈,即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城市生态支撑,包括农田、丘陵等,将城区外围的各处生态要素有机地组合并引入城市的复合生态系统之中,是城市的绿色包围圈,形成绿色基质。
  
  “两环”——环护林带环和郊野公园环。规划沿市区的绕城线两侧各按100米绿线宽度控制作为防护林地,在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任何开发建设。规划远期在部分地区以郊野公园的形式将城市外围风景林地利用起来,服务城市居民。
  
  “蓝脉绿网”——在中心城区构建蓝脉绿网城市绿化体系,利用郴州主要河流水系——郴江河、燕泉河、同心河等为主体,形成城市动态一体的“水网蓝脉”。同时,充分利用郴州生态资源,以城市重点绿化面(风景区、城市公园)和绿化点(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广场绿地)相结合,沿河流、主要城市道路绿化带构筑相关联的绿色网络。
  
  “十山”——指位于城区内基本保持绿化现状、排列有序、脉络清晰的自然山体及其山系,构成城市“绿肺”。它包括苏仙岭、桂门岭山系,梨树山系、凤形山系,以及王仙岭、后营山、北面山系、王家岭山系等。
  
  “十湖”——充分利用郴江河、同心河、东河、西河等城区主要河流的水资源,规划多个10至30公顷的水面,构建“河湖互补”的城市水网,打造金田湖、白水湖、刘仙湖、圆泉湖、王仙湖、苏仙湖、铜坑湖、骆仙湖、爱莲湖和北湖等“十大名湖”。
  
  绿城蓝图的出台,让郴州人的追绿之旅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为改变封闭的绿化模式,增强城市绿视美感,郴州还对城区主次干道沿线进行拆墙透绿、拆房建绿、拆临(临时建筑)扩绿、退地还绿,并实施屋顶、墙体、阳台、窗台、桥梁等立体绿化。
  
  为还城区居民碧水蓝天绿地,郴州拆除了郴州卷烟厂等20多家单位按规划实行的拆墙、拆房(栏)建绿,拆除围墙(栏)约4000余米,拆房20多万平方米,建五里堆小游园等绿化面积达10万平方米。
  
  拆除燕泉步行街二层房屋986.53平方米,扩建了面积达2747.14平方米的燕泉小游园;拆除郴州宾馆门面及楼房8000多平方米,新建面积达3200平方米的郴州宾馆小游园。
  
  ……
  
  一系列建绿行动,使城区公共绿地体系逐步达到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分布均匀,满足了500米服务半径见游园的国标要求,基本实现了“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目标,建成了方便居民散步、休闲的带状公园。
  
  郴州人并没有就此满足,在追绿的征程上,郴州马不停蹄,朝着更高更大的目标一路疾行。
  
  2012年,郴州正式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几年间,从城市到乡村,从山上到山下,从公路两旁到河流两岸,不断掀起植树造林的高潮——在“山头播绿”,在“道路和重要节点播绿”,在“公园景区和小游园播绿”,在“沿河风光带及湖岸播绿”,在“单位庭院、小区、社区播绿”……
  
  如今的郴州,林山相依、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城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景象随处可见,实现了“森林围城”向“森林进城”的转变。
  
  惠民篇——
  
  慢休闲快时尚,让生活更美好
  
  “要让人人都可享受生态绿色的福利,真正使园林建设成为民心工程、民生工程。”这是郴州决策者的承诺。
  
  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居环境大幅改善,郴州的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环境大“变脸”,带来的大“实惠”。
  
  李媛是一名“85”后。她的父母,曾在郴州宾馆门前经营一间杂货铺。
  
  2011年,那排破旧的门面,被拆除改建成郴州宾馆小游园。
  
  李媛的父母为此感到震惊——这不是宰了下“金蛋的鸡”,养一条只能“观赏的鱼”?
  
  3年后,李媛在郴州宾馆旁经营的咖啡店生意火爆。此时,她终于明白了“观赏鱼”的意义。
  
  “大部分客人,只是来店里享受一份惬意,冲着店外的游园发呆。”李媛说,“看见他们坐在那里,我感觉时间都‘慢下来’了。”
  
  不经意间,郴城的各个角落,涌现出一大批装修风格淡雅的咖啡小店。
  
  “咖啡馆选址是有讲究的,”北湖公园门口一家咖啡店负责人说,“公园、游园边最好,只有面对绿树和清新的空气,大家才会有心情慢吞吞地享受咖啡。”
  
  “慢下来,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眷恋所产生的反射行为。”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蔡颖说。
  
  用园林的绿与美,让城市慢下来,发达国家早已有过成功案例——寸土寸金的纽约曼哈顿岛,一座中央公园让这个原本充斥铜臭的金融中心,成为世界上最宜居、生活节奏最适宜的城区。
  
  一座处处都是公园的城市,自然会让人满心眷恋。现如今,周末,或晚饭后,休闲装束,买上一杯咖啡,带上些许小食,漫步踱去离家最近的游园,褪去白日里奔忙的劳碌与疲倦,已成为郴州人的一种生活时尚。
  
  今年初,八一路开设了郴州第一家室外咖啡馆。“在绿树游园环绕的街头喝咖啡,恍惚以为还在欧洲。”法国留学回来的陈谦说。
  
  而何明的御风户外俱乐部,则开在王仙岭下。“我在长沙经营户外俱乐部已有六年。”何明说。
  
  2011年,得知家乡郴州启动了城区周边山头公园建设,何明立马把俱乐部搬回了郴州。
  
  “仅城区周边,就有几十个山头公园,省内再没有这样的城市了。”何明说。
  
  现在,几乎每周,何明的俱乐部都会组织2至3次户外穿越活动,地点就选在郴城附近的樟树岭公园、王仙岭公园等山头公园。
  
  依托城区四周的山头公园,一种以“踏青”、“穿越”为主题的“快时尚”在郴州逐渐兴起。
  
  “城市环境越好,市民就越喜欢在户外活动。”群众体育专家颜纳新认为,户外运动者的数量,是一个城市生态水平的风向标。
  
  “三横四纵”全长近百公里的绿道网络,将许多个公园连接成串——这正是自行车“骑行族”驰骋的好赛道。
  
  “一路,不停地出公园,进公园,始终都骑行在绿树、游园间。”何明说。
  
  “最喜欢郴州什么?当然是随处可见的公园、游园了!”江苏游客陈佳说,“加把劲,假以时日,郴州园林可以比肩苏州园林!”
  
  创新篇——
  
  破解土地、资金、管护三大难题
  
  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建成104个公园、游园,需要的不仅是大气魄,还有大智慧。
  
  首要难题是,土地从何而来?
  
  西河西岸原来遍布选矿企业,重金属尾砂堆积,污水横流,一片狼藉。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全部关闭选矿企业,花巨资清运和集中处理尾砂80多万立方米,并覆新土100万立方米,绿化面积达30万平方米,建成了高品质的西河沙滩公园。这一做法,已经成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一个典范之作。
  
  为了节约土地和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市委、市政府坚持在零星闲置土地上搞绿化,在现有山体植被上建公园,在选矿废弃地置换土壤建设休闲公园,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土地来源问题,还让市民享受到最实在的实惠。
  
  “政府能下决心把荒山、废地甚至尾矿库建成公园,把公园建到了我们家门口,是一件真正得民心的大事。”家住西河沿岸的居民老王对记者说。此前,老王总在想办法“逃离”这个已经不适宜居住的家园。现在,他说,安心了,也安居了。
  
  “除了政府直接征地之外,解决土地来源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与村民共建。中心城区周边山头公园基本都是这种模式,就是按照城区约200元/亩、郊区约100元/亩的价格,与村组签订租地合同,实行公园共建,效益共享。”市城管局副局长范楚兵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没有改变土地性质,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又实现了公园与近郊村庄和谐相融。
  
  土地之外,资金是另一大关键。
  
  据市三创办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包含征地拆迁、建设等费用在内,城区所有公园、游园总耗资约10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规模,是个不小的考验。
  
  为了破解资金难题,郴州市尝试了政府投资、企业捐建、社会共建、拆房建绿、征地建公园、租地建公园、与村民共建共管等各种方式,总体分为2大类:政府直接投资和社会捐建。
  
  记者在市三创办获悉,北湖公园、东塔公园、万华岩、苏仙岭等重要风景区进行提质改造,主要采取直接投资模式,苏仙湖、王仙湖、石榴湾公园一期建设项目、五岭阁公园、郴江河风光带、西河东河风光带等11个大型公园建设项目,则主要采取政府BT投资模式。
  
  同时,社会各界捐助是全市游园、公园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全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树捐树,踊跃加入到捐建、认建、认养、认管、冠名等绿化捐赠活动中来。
  
  近3年来,社会各界和企业“绿城攻坚”直接捐资达1.12亿元,捐建公园12个逾7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各类“公仆林、青年林、巾帼林、和谐林、幼才林、祈福林、爱心林”遍布郴城各个角落,全民植绿在郴州蔚然成风。
  
  种下一棵树很容易,种活一棵树不容易。
  
  记者在市城管局了解到,全市游园公园占地面积超过500公顷,显然,依靠园林部门来管护是不现实的。为确保成活率,市委、市政府决定:一、建设单位管护两年,确保存活率;二、部分公园游园管护权下放给苏仙区、北湖区、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至200万元的保障资金;三、老城区的道路绿化、游园,由市园林绿化处负责管护;四、新城区的游园公园,实行市场化养护。即由市级财政出资,通过公开招标手续,聘请专门的养护队伍进行养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郴州市强力推行拆墙透绿,实行“全民建绿”。市委、市政府大院带头拆除围墙,让院内绿意与街景相融。随即,市城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开展拆墙透绿,城市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实施拆墙透绿,部分单位实施拆房建绿,目前,基本拆除市城市规划区内的违法建筑物,拆除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
  
  市园林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拆墙透绿一举多得:因为无需新建游园,一举解决了规划问题、土地问题、资金问题。同时贴近人群,生态效益好,而且还省去了专门请人管护的成本。
  
  随着诸多难题的破解,全市“绿城攻坚”和“三年城乡绿化攻坚”取得丰硕成果,重现郴州“林中之城”的秀美景象。
  
  后记
  
  郴州变了。变化的不仅仅是这座城市!
  
  土地还是这块土地,百姓还是这些百姓,干部还是这些干部,资源还是这些资源……但为什么这几年发生这么大变化呢?
  
  “主要是思想解放了、观念转变了,才成就了这些变化,这是郴州这几年最大的变化,也是将来发展的最大一笔财富!”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张富泉说。
  
  一座城,百个园。老百姓看到了变化、享受到了成果,从身边的一点一滴中,也看到了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的大智慧,看到了郴州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这些变化,不仅是郴州的另一种变化,而且是最具有力量的一种变化。(通讯员 何睿

来源:红网

作者:何睿

编辑:胡弋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4/06/10/421713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