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志愿者献爱心:为娭毑修房子

来源:红网 作者:赵颖慧 编辑:王娉娉 2014-06-15 16:18:08
时刻新闻
—分享—

22.jpg

6月14日,长沙文昌阁社区,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范娭毑家的房子换上了全新石棉瓦屋顶。图/记者蒋丽梅

  相关链接:84岁娭毑蜗居“漏室”16年 下雨成她最害怕的事

  红网长沙6月15日讯(滚动新闻记者 赵颖慧 实习生 彭玲)6月14日早上7点,周末的长沙城不如往日喧嚣忙碌,不少人仍在香甜的梦乡。

  然而,有一群人早早出门了。他们吃完不同的早餐,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穿过不同的城市道路,来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地:文昌阁社区工农街44号,见一个素不相识的84岁老娭毑。

  5月23日,潇湘晨报一篇名为《84岁娭毑蜗居“漏室”16年》的报道,引起爱心市民的关注。第二天,11位电工报名,诸多爱心人士捐款,要为娭毑修房子。然而,连续不断的阴雨天延缓了工期。6月14日,终于等来了一个周末的大晴天。义工阿莱发出了“修房”的信号,21位爱心人士在文昌阁社区工农街44号集结了。

  75岁张爹爹第一个到达

  5点15分,闹钟没响,老伴醒了,推了推身边的张爹爹说,“该起床了。”

  75岁的张爹爹翻身起床,穿上一件蓝底白领的衬衣,自己开始做早饭。6点50分,他坐上了368路公交车。

  20分钟后,公交车停在了文昌阁站。7点10分,张爹爹第一个到了范娭毑家门口,比约定时间提前了半个小时。“我看着没人,就走到江边练气功去了。”张爹爹说。

  此时,50岁的包工头屈叔,从德雅村出发,开着一辆红色的小汽车,拐进了范娭毑家门前一车宽的小巷。7点23分,大部队逐渐到齐,仁乐义工负责人王清领着十多位义工出现在范娭毑家门前。大多数人并不相识,彼此间礼貌地一笑。

  开工1小时,3个泥工掀掉屋顶

  范娭毑穿着一件白底碎花的衬衣,站在门口,迎接爱心人士。家中的床、柜已清空,全部打包搬出了门外。

  上午9点,一张木梯架了起来,47岁的梁德全和其他2位泥工爬上了屋顶,操起一把锄头,把灰黑色的燕子瓦一把推了下去,瓦片落地,碎成了几瓣。

  阳光下,屋前扬起漫天灰尘,屋顶露出长短不一的木质悬臂,阳光照进低矮的房间,瞬间亮堂起来。

  3位泥工小心翼翼地踩在房梁上,清理屋顶残渣,范娭毑远远地看着,眼中发出柔和的光,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上帝保佑……”

  废木板为桌,志愿者大姐下厨

  上午11点,男志愿者“上房掀瓦”,女志愿者们则在大树下准备起饭菜。

  志愿者吴大姐主厨,不一会,水煮鱼、四季豆、香干纷纷出炉。大树下没有餐桌,废弃的木柜横睡在地,废弃木板放置其上,成了餐桌。

  3个小时前,彼此陌生的一群人,边吃饭边聊开了,“这姑娘不错,介绍给你吧,”吴大姐笑着要把一个女志愿者介绍给义工王清。当了十多年义工的王清低头一笑,埋头吃饭。

  范娭毑很少动筷子,看到谁要添饭,立马起身,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

  靠着假肢,他爬木梯递石棉瓦

  下午1点,吃完午饭的志愿者们没有休息,继续开工了。下午的任务是盖瓦。装修店送来了石棉瓦,大家开始将石棉瓦搬到屋前,送上房顶。人群中,头发花白的屈叔走得很慢,微跛,极少说话。他搬起石棉瓦,递上屋顶,甚至开始一级级爬上木梯,坐在屋檐上,帮忙盖瓦。一个多小时后,他慢慢地爬下楼梯,每次都是右脚先下。

  记者上前搭话,问起职业,他像说快板一样,一口气说,“建房、砌墙、搭架、盖瓦……什么都会。”屈叔今年50岁,曾是一名包工头。2012年的一场车祸,他右小腿被截肢,现在依靠假肢行走。问他为什么来帮娭毑修房子,“没什么为什么,这些事我还能做,就来做,没其他原因。”他说。

  盖瓦后,还需吊顶、装门

  下午4点左右,范娭毑家用了十多年的燕子瓦屋顶不见了,换上了全新石棉瓦屋顶。

  “他们不让我搬东西,也不让我干重活。”75岁的张爹爹似乎有点委屈,曾经是高级工程师的他,也来为范娭毑修房子,却被“禁止”干重活。但他还是找到了自己的“任务”,找来一把扫帚,帮忙清扫一地的碎瓦片。

  义工阿莱说,“今天一共花了1678元,购买各种建材,明天还要给房子吊顶、装门。”

  当记者准备离开时,来自马王堆陶瓷城的一位店家来到了范娭毑家。“他们愿意给娭毑捐门。”阿莱说。

来源:红网

作者:赵颖慧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4/06/15/421605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