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在一段“节水节电节粮”的公益广告中拉开序幕,接着一位家长给孩子们深情讲述了自己的一件“粉色小棉袄”的故事,这件棉袄由她的外婆传给了她的妈妈,再由她妈妈改成小背心传给了她,这件棉袄中流淌着家人的爱,更传承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家风。
之后,该校朱鸿雁校长向全体同学发起“俭以养德从小做起”——“校服传递”活动倡议,朱校长倡议:“参加传递活动的学生首先要培养自己爱惜使用物品的习惯,“爱惜”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节俭,只有爱惜才能让物品使用得更久,才能在传递给别人手里的时候是一种比较新比较好的状态。其次我们更希望孩子们懂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当同学们需要购买东西的时候,首先不是想到商场,而是我们的“驿站”,不攀比、不奢侈,尽量使用传递的物品。节约资源、传承美德。”,在朱鸿雁校长的号召下,首批校服传递志愿者上台参加了交接传递仪式。
首批参与活动的家长和孩子发表了自己的感言,四(1)班徐熙来同学说:“我以前穿校服的时候不注意,经常有墨点、果汁什么的滴在校服上,我也不在乎,因为反正每年妈妈都会给我买新的,旧的就不要了。现在,我是传递校服的志愿者,我一定要好好的爱惜我的校服,不能把它弄脏了,因为我还要传递给低年级的弟弟呢!”
三(1)班练恩辰的妈妈得知孩子报名成为了志愿者,特别高兴,她说:“这样的活动我们家长非常支持,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太好,不懂得珍惜,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意识,这样我们老祖先的优良传统才不至于流失啊!”
接着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全体师生齐唱“勤俭节约”歌,齐做节俭手语操,在浓郁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氛围中,孩子们一个个到校服传递志愿者“签名板”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成为了校服传递志愿者。随即,活动仪式也圆满结束。
朱校长谈及活动策划时说,我们发现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体型的变化,校服穿一两年就小了,穿不下了。以往而这些闲置的校服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被丢弃,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不仅仅是校服、还有课本、工具书、教辅资料等等。基于以上背景,学校设立“校服、书本驿站”。参与传递活动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穿不下了的校服和低年级时用的教辅等书籍送到我们的“驿站”,参与传递的学生将光荣的成为一名节俭传美德的志愿者,学校会对这些传递来的校服进行统一的消毒处理,有需要接收的孩子先向学校少先队提出申请就可以免费而快速的领到校服和书籍了。这样闲置的物品流动起来了,资源也再次被利用。
该校校长还介绍了他们俭以养德的相关工作。砂子塘吉联小学结合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倡导的三节(节水、节电、节粮)教育,把节俭节约意识融入学校教育中,开展未成年人节俭养德主题系列活动。前期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开展了“爱心捐赠零花钱,关爱困难小伙伴”活动,孩子们捐出节约下来的零花钱给困难的小伙伴,我们学校就有五位困难小伙伴受到了支助;让闲置物品流动起来---“爱心跳蚤市场”活动,孩子们把自己家里闲置的物品拿来义卖,所得爱心款购买书籍和体育器材捐赠给与我校手拉手的岳阳平江学区阳坳小学,帮助阳坳小学建立了一个图书室并丰富了他们的体验设施设备;在学校食堂,开展“文明餐桌”评比活动,比比哪个孩子在“光盘行动”中做得最好;还有节约“金点子”征集、废旧材料小制作、垃圾分类回收等节约资源、让循环利用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在现场,学校制作了一个“节俭小屋”,专门存放捐赠来的旧校服、旧学具、旧玩具、旧工具书和学习资料。旧校服都已洗净消毒。学校负责人表示,以“节俭小屋”为载体,学校将常年开展校服传递活动。
长沙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勤俭节约的习惯不但会在孩子的心中扎根,小手牵大手,也将影响着家庭和社会。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节俭是一种意识、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美德。
此次活动由长沙市文明办、雨花区文明委主办,雨花区文明办、雨花区教育局承办,雨花区砂子塘吉联小学具体负责执行。
来源:红网
作者:晏伟
编辑:邓瑶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