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头村今日新貌。肖丁勤 摄

新修的河堤成为稻田“保护神”。肖丁勤 摄

位于石头村的洞兴高速公路城步连接线。肖丁勤 摄

石头村民创办的砖厂生意红火。肖丁勤 摄

肖小叶向我们介绍她生产的“红日”商标的卤豆腐。肖丁勤 摄

7月的石头村一片生机盎然。肖丁勤 摄
红网城步站7月23日讯(分站记者 肖丁勤 通讯员 颜家连)7月22日,骄阳似火,大地如炙,城步政协委员“苗乡边境发现千里行”民情篇活动组启程赶赴县境“北大门”的西岩镇石头村,以委员视角行走边境,用铿锵脚步丈量民情,以基层情怀听取民声,与乡村群众共聊发展。石头村“牛市桥”,这个曾经以牛市交易命名的边境小村,见证着城步交通的每一次历史变迁,2008年建成的竹城公路穿村而过,去年12月通竣的洞新高速城步连接线又始于此处。笔直宽阔的交通大动脉似一条致富的金光大道,将苗乡与世界联通。
从西岩木材检查站拐进石头村,清澈的资江绕村流淌,水泥村道通向各片,气派的洋楼矗立两侧,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印象扑面而来。在石头村民活动中心,我们迫不及待问起村民出行、农业生产、经济来源、教育现关、医疗条件等民情问题。
“石头村是城步离高速公路最近的村,全村9个组有6个组已完成水泥硬化路面,剩下的3个组我们将在今明两年内想办法解决。去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与周边的花桥、大理、瑶塘三个村从大河江水库引来水源,将自来水接进各家各户。我们也和城里人一样,走上干净路,喝上干净水了。”说起石头村近年来的变化,村支书刘太伍一脸喜悦。
在村活动中心,我们看到村里学校正在火热建设中,刘太伍介绍,“县教育局去年将村小学列入新建项目,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对校舍、校门、围墙进行全面改造,校园绿化也在建设范围中,到今年9月开学时候,学生就可搬进新教室上课了。”石头学校是西岩镇3所完全小学之一,现有130多名学生,6名老师,开设1至4年级,以该学校为中心,周边5个村的小孩都可实现就近上学。
西岩镇是城步劳务输出大镇,全镇劳动力有半数在外打工,“吃饭靠种田,用钱靠打工”,大部分村民靠打工脱贫致富。石头村也不例外,全村有500多人分布在沿海各省打工,村里近年新修的房屋基本全靠打工修建的。人员的流动催生了土地的流转,种田大户逐年增多。“村里种20亩以上稻田的有5户,4组的刘太元一人就种了26亩,光种田一项就每年收入2万多元”,刘太伍说,“村民没能力耕种的稻田都实现流转了,现在村里没荒芜一亩田。”
外出务工在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同时,也孕育了一大批“打工白领”,诞生了一大批“致富神话”。一些村民向我们“曝料”,村民刘运球在株洲创办的制衣厂,招收员工300多人,年收入上七位数;村民刘运昌去年给女儿女婿的结婚礼物,一出手就是两辆进口小汽车。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我们获悉一位在本村“打工”的“卤豆腐大嫂”,她的名字叫肖小叶。在她的加工厂房,我们采访了她。现年55岁的她租用村民空余的厂房,生产“红日”商标的卤豆腐,每天加工黄豆300斤,每天有7名工人做事,产品全部销往长株潭地区,年销售额200多万元。“我打的豆腐都是手工制作,没有通过分离机过滤,口感比机制口腐更软更细。”肖小叶对自己的产品很是自信。当我们问她是否需要政府扶持时,她说,“当前最困惑的是流动资金不足,最希望银行能为自己解决创业贷款,有了资金保障就能开足马力生产了。”
来源:红网
作者:肖丁勤 颜家连
编辑:邓瑶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