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县双江镇滚灯车:亮过多少元宵夜

来源:红网 作者:熊文 编辑:王津 2014-07-31 11:18:29
时刻新闻
—分享—

 

滚灯车是集文娱和体育于一体的娱乐喜气玩具,老人和小孩都喜欢玩。

 

木工制作。

 

糊上彩纸。

 

 编制外灯架。

 

在彩纸上绘画。

固定内灯笼,套上外灯架。

 

将蜡烛放入滚灯车。 图片均为曾诗怡摄

  红网长沙县站7月31日讯(分站记者 熊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过苦日子的时候,一块钱可以买10斤大米,供一家人吃上好一阵。而对于一些稍微阔一点的家庭来说,细伢子在农历腊月二十四能收到梦寐以求的礼物:大人会在这一天出一块钱请师傅打造一辆古老漂亮的滚灯车,细伢子推着它唱着喜庆的歌谣走村串户讨糖粒子吃,一直玩到正月十五。

  “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这句在长沙县双江镇流传甚广的民俗语,说的是自古以来,人们大年三十晚上围炉烤火阖家团圆,到了元宵这天则挂彩灯、玩滚灯。可见,滚灯车作为双江独特的民俗传承至今。

  盛夏如火,7月22日,69岁的镇文化站退休老干部、滚灯车传承人吴乐华在书房里捣鼓出一些当年最时兴的玩意儿——滚灯车,以及由其衍生而来的灯笼车、兔子车。“滚灯车是双江民间供玩耍和欣赏的器具,确切地说,是一种独特的玩具灯,集文娱与体育于一体,老人和小孩都喜欢玩。”

  永乐观灯 京城路远中途损坏

  小院闲窗夏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退休后,吴乐华把大把的时间消磨在书房里,舞文弄墨,做各种俏皮可爱的手工小制作给细伢子玩,记者亦犹如打开了百宝箱,被乐爹的童心未泯所打动。

  乐爹泡上一壶薄荷叶、金银花制成的凉茶,摇着蒲扇,搬来小板凳躲在大树荫下,讲起了滚灯车的历史故事,仿佛翻开了一幅儿时百读不厌的连环画。

  滚灯车起于明代。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双江兵祸和瘟疫盛行,荒无人烟。战乱中,江西人搬迁至此定居下来,于是成了当代双江人的祖先。时至今日,这里还广泛流传着洪武皇帝关于各姓氏分配的一句话,即“洪武落业,插草为标”。意思是江西祖先搬来双江,一姓一族人就先插一个草标占地方,当时来的主要为吴、饶、罗、代四姓人,所以至今当地以这四姓为主。永乐年间,皇帝昭告天下,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将与民同乐,举办观灯节。百姓闻此,制作彩灯、花灯送进京城参加灯会。

  一时间,全国各地民间艺人纷纷争先制作各种花灯,勤劳智慧的双江人经过反复研究制作出了滚灯车。其以木轮为滚动翩翩起舞,又配以舞步和锣鼓乐器,参展前已深受百姓喜爱。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灯架由竹篾制成,灯罩由彩纸糊成,京城路途遥远,可想而知,半路就被损坏,滚灯车因此未能登上大雅之堂,错失了一展风采的机会。因此当年的永乐观灯,并未有滚灯车的身影,只是在双江这块偏僻的土壤上完好地保存下来。六百年来,元宵节玩滚灯的民俗不为历史兴衰所淹没,即使在上个世纪破四旧时期,也未曾将这一民俗破掉。

  童言无忌 不可吝啬打发红烛一支

  回忆是另一种寻找。

  滚灯车,不同于其他彩灯,制作有讲究,舞灯有套路。当天,乐爹现场演示了制作过程,生硬的竹篾在他的手中变得柔软,半边竹筒内盛着的浆糊把各个部位紧密粘合。滚灯车结构分为八方内灯、八方外架、滚灯把、中心柱、灯座、木轮等部分。内灯由6个八方形竹篾架围成,并用彩纸糊上,描上花鸟虫鱼,古色古香。内灯罩下方留有一孔,供人手伸进去将点燃的红烛插在灯座上。推动车把后,外架随着木轮周转,内灯透出的烛光则忽闪忽闪映照出来,喜庆而美观,令人眼前一亮。“滚灯方,滚灯圆,红红火火过大年;滚灯亮,滚灯新,热热闹闹过新春。”从前,于爆竹声中,老人们带着孙辈,同邻居、族人一起玩耍,互相说着吉祥的话语。

  后来艺人表演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如祭祀时对菩萨三点头,以示对菩萨的尊重;拜年时对主人三点头,以示对主人的祝福。“滚灯表演是民俗文化的高度集中展示,在拜年的过程中,以滚灯明亮圆转示意圆满、平安、发达。乐队有锣、鼓、笛子,配上《送春归》、《梅花歌》等曲牌,表演形式有三星高照、玉女穿梭、大8字、小8字、太极圈。”乐爹介绍。

  孩子是最贫穷的富翁,亦是最无忌的哲人。

  过大年时,中国人讲求吉祥,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乐爹那位在清末出生的爷爷就一直劝诫家中老小:细伢子推滚灯来你家拜年时,无论贫富与否,都要“打发”一根红烛和一把糖粒子,不能让人空手而归,否则会被讲坏话。据说,有一年,有家人十分吝啬,细伢子冲口而出:“这家什么也没有!”结果第二年,这家诸多不顺,越过越穷。又一年,一户人家远远看到对面山里来了一群玩花灯的细伢子,于是赶紧关上大门避而不见。“快莫来,这家没人!”细伢子们互相转告着,结果这户人家后来妻离子散。

  一去不返 仅在双江村保留民俗

  10年前的夏秋,乐爹组织了一支42盏滚灯车的艺人队伍,编排了上十个动作的套路,在星沙的广场上进行了一次卖力表演,古老的滚灯车表演,至今让许多星沙老市民记忆犹新。

  7年前,滚灯车被长沙市政府正式批准认定为全市第一批非遗保护项目。现已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

  “滚灯车制作工艺独特、复杂,表演形式为音乐伴奏,曲牌多样,对研究我县民俗、宗教、体育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审美、商业价值,现在请师傅打造一盏要180块钱,能否在双江民间代代传承却令人担忧。”乐爹摇了摇壶中已喝干的凉茶,揭开热水瓶蓄满水,感慨地说,制作滚灯车的纸扎师傅多已年过七旬,同时,民间仅该镇双江村还保留了玩滚灯车的习俗,即村民每年还举办滚灯、火龙、木狮闹新春节目。“那个家家户户买滚灯、热热闹闹过大年的民俗,已随着燃放礼花、进歌厅、看电视的潮流,而一去不返。”

  在他的家庭档案盒里,详细记录着传人名录,他们是——制作传人:清末的罗玉林,民国的罗瑞生,当代的罗忠华;舞技套路传人:清末的吴吉祥,民国的吴仲甫,当代的吴乐华。

来源:红网

作者:熊文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4/07/31/420435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