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街一家店面门口,几位市民上前买菜。
一个人默默的坐在路边等着市民前来买菜。
佝偻的背影,挑着一担箩筐,今天的菜已经卖完。
黄兆军老人家里的菜园子。
红网常德站8月14日讯(分站记者 郑江晖 黄刚)近日,在常德市民手机的微信群里,一条呼吁帮老爷爷卖菜的微信瞬间成为了市民转发的热点。大家希望老爷爷的菜能够早点卖完,早点回家。一条微信引发常德市民爱心聚集
“在高山街口,经常有一位带着破草帽的老爷爷蜷缩在角落卖菜,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如果大家看到他,希望能够买一点菜,让他早点回家。”这就是微信的全部内容,图片中,老人带着一顶破旧的草帽,蜷缩在一个角落,菜篮子里的菜也所剩无几了。看上去似乎没有要起身离去的意愿。
“我当时就觉得,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希望能够让他早一点回家,外面天气这么热。”一位微信的转发者告诉记者,他说,其实自己就是想尽一份爱心,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能够过得好一点。
“天气热,万一病了,卖几个小菜,家里人不划算啦。我们也都是有老人的孩子,应该帮帮他。”一位微友笑着说到。
现实版的“卖炭翁”,给钱随便拿,只给钱不卖
该条微信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转发了近万次。但是对于该微信中的老爷爷姓啥名谁,从何而来,每位市民心中都充满着问号。
8月12日,记者来到了微信中所提到的老人“常驻”卖菜点。“他每天挑两个塑料篮子,就是那种水果市场装水果的篮子。在这周边默默无闻的卖菜。”店主周老板说,用菜市场里卖菜的标准,那些菜卖不出去的。“有时候,中午就到了对面,然后就坐下来,经常一坐就是一下午,有时候晚上8点多钟才回家。”另一位店员说到。
“他的菜也不能吃,但是最近好多人都买他的菜,有的给他十块,有的给他几块,常德人都好有爱心。”店员开心的说到,说自己下班早的一次也在那里买了菜,给了五元钱。“当时不准备要菜,但是老人硬是不同意。所以就拿了两个茄子。”希望能够让老人早点回家。
正聊着天,一位店员指着门外,记者看到了这位老人,店员们说,并不是天天都能“买到老爷爷的菜,那还得碰运气。”记者走近老人,一顶破旧的帽子,外面用塑料袋重新装订起来,穿着一件外套,脚底下,是一双雨靴,老人手缩在肚子上面,看上去有些冷,低着头。菜篮子里,已经没有什么菜了,所剩下的仅仅是几根焉了的黄瓜,三把早就枯萎掉的叶子菜,还有几个茄子,几把豆角。
“爷爷,您这个菜这卖呀?”“你自己,自己看着给。”问了几遍才得到老爷爷的答复。从断断续续的交谈中,记者得知该老人名叫黄兆军,来自东门关天坪村,现在已经70多岁了。再想探听点什么,老人再也不愿多说了。
从老爷爷的谈话中,记者粗略整理出,老人每天都会自己出来卖菜,途径甘露寺、红旗路、青阳阁、最后才到高山街,菜卖完了才会回去。
“家里不缺钱,只是以前勤俭节约习惯了,改不了”
再三和老人商量,征得老人同意后,记者与老人一同前往了老人家里。刚下车,映入记者眼中的是一栋两层的楼房,条件还相当不错,看到记者到来,周围邻居上前跟记者解释了原因。
“他又不是没有钱,一个月退休金都有将近两千元。”邻居说,黄老原先是一船舶厂的工人,退休以后,每个月还能拿到近两千元退休金。他有一个儿子,在青阳阁做菜生意,有三四个摊位。
“老人卖菜,不是经济原因,纯粹是习惯问题,以前勤俭节约习惯了,虽然家里人都反对,但他还是趁家里没人的时候跑出去,我们也没有办法。”周围邻居告诉记者。
随后记者采访了观天坪民政专干冯志翔,他表示,老人每天早出晚归,安全问题确实需要担心,接下来,他会积极和他的家人沟通,劝说不要出去卖菜了。
同时,他也没有想到,一位卖菜老人竟然引起了社会人士的爱心大接力,传递爱心,集小爱为大爱,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善举更是令人欣慰,令人向往。让常德这座城市更加充满爱心。
来源:红网
作者:郑江晖 黄刚
编辑:邓瑶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