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之时
村民自发建立基金
湘平村助学志愿者协会的发起者是杨朝辉。他是村里早期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80年代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理工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现在是岳阳市一家化工企业的老板。
2008年,回乡探亲的杨朝辉看到家乡落后的面貌,陷入沉思中。他了解到08年之前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不足10位,这深深地刺痛了杨朝辉的心。他心想,如果发动社会爱心人士的力量,成立一个助学基金,岂不是一件有利社会和教育的大好事?经过一番思考后,杨朝辉把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的长辈约在一起商议,决定成立湘平助学基金会,以此来激励村里娃娃们重视学业,发奋读书走出穷山村。
成立之前,杨朝辉首先拿出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湘平教育发展基金会共7位主要成员,都是本村人,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他们不拿工资,牺牲自己的娱乐时间,凭借着一股为村办实事的热情担起了基金会的担子,就这样,教育基金会成立了。
七年以来
300余名学生获资助
2008年,余五一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成了湘平村第一个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作为第一个受益人,余五一获得了宝贵的6000元助学基金。“因为父母得了重病,家里条件十分困难,连去上学的学费都凑不齐。”余五一说。
2013年,余五一凭着自己的优异成绩考取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助学协会又拿出4000元奖励他。
与余五一同样考取重点大学的还有冯叶。“我考上了湖南师范学院,家里根本供不了我上大学,我当时有过外出打工的念头。”冯叶说,“幸好助学协会及时资助了我4000元。”、
7年来村民们共自发捐款22万元。“每一笔捐款都用在了刀刃上,协会刚成立时只有几位村民自发捐款,今年已有50多位村民积极捐款。”
据悉,2012年湘平助学基金会正式更名为湘平助学志愿者协会。在基金会的激励和帮助下,这个由村民自发组织的教育基金会,从2008年至今,7年时间资助学生三百余人,其中资助大学生36人,品学兼优的初、高中生35人。
圆梦助学
他们的路还很长
“每一年,助学协会都会公布捐款明细单。”张宏胜说,很多村民纷纷加入到凑份子的行列,50元、100元……就连当地乡干部和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参与进来。在岳阳上班的张元根,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是为了资助家乡的教育,也献上了自己的爱心,“2000元不多,算我的一份心意。”张元根说。
“去年助学志愿者协会还给全村一百多名学子资助了学习用品”。张宏胜告诉笔者。据介绍,在该基金会的努力下,湘平村的文化人渐渐多了起来,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部分学生毕业后,开始回过头来支持基金会的工作,反哺家乡、奉献社会,积极参加助学活动。
今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的冯之福,十分感谢助学基金对他的帮助与支持,表示进到大学后,会更加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乡。
采访中,张宏胜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献出爱心,让这样的公益事业长久地坚持下去,惠泽更多的贫困学子。“一个都不能少”的梦想不是一个人,或者少数人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来源:红网
作者:江弘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