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重,雾重重,白云山上是我家
宿秀江大口大口地喝着山泉水。穿行在白云山,解渴止饿,山泉水必不可少。
站在知青居住过的斑驳石屋里,40年前的往事,让人想的很远很多
红网保靖站9月18日讯(通讯员 彭梅玉)“罩子蒙蒙皮匠湖,不吃油盐是叒(ruo)乌”。轻吟着儿时熟悉的民谣,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随保靖县通讯员赴白云山采风团队向无比神往的白云山圣地出发了。
这一天,是2014年9月5日。
汽车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盘旋而上,窗外已经是黑漆漆的一片。车前灯照在路上,看见的仅是伴车而行的浓雾。我兴奋不已,这就是传说中地穿行云山雾海中吧?呵呵!白云山,我终于来啦!
快晚上十点的时候,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白云山。可是,它好像有意和我们捉迷藏似的玩起了停电,黑乎乎的一片,让我的热情骤减了大半。
白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位干部带着我们来到了各自住宿的房间。我小心翼翼的摸索着前行,凭着新闻作品《白云山上的守望者》上的了解,我猜想他应该就是我们要见的宿秀江吧?凭着手机的一点亮光,我和同伴找到了两支蜡烛,谢天谢地,好歹终于有了光明!
第二天清晨6点05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窗户,呵!好凉快哟!风吹树叶沙沙地响,一团白雾像害羞的小姑娘似的,婀娜地移动身姿从我眼前跑过。白云山,我终于要识你的庐山真面目啦!
“怎么就起床啦?还早呢!多睡会儿。我是习惯早起了。”刚走出房间,一个声音传进我的耳朵,循声望去,呵!那不是宿秀江吗?!
看样子他起的比我可要早得多。“习惯了”,简单不过的三个字,蕴含了多少的故事。17年的坚守,17年的守望,不也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一种习惯吗?
早饭过后,我们一行人,穿过林间小道来到了白云山知青纪念塔。刚走近纪念塔,扑面而来的是塔上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八个大字,右面写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雀跃着抚摸塔身,相互拍照,似乎特别兴奋。宿秀江宠溺地看着我们,笑而不语。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想,这句话宿秀江应该是体会最深,领悟最透彻的吧?曾几何时,他应该也是这样欢呼雀跃地来到这个地方的吧?24岁,人生最美的年龄,别的同龄人都在忙着花前月下时,他却主动申请来到了白云山,一头扎进大山里,并且一扎就是17年!
只要问起宿秀江关于白云山的情况,他可以随手拈来一串串的数字:1998年始建自然保护区,2008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保护区总面积是20158.6公顷,在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7种,其中一级6种等等。论起植物,他也是如数家常:车前草、艾蒿、马兰花等,听的我目瞪口呆却又佩服不已。怎么好像白云山上的一切都是他多年老友似的?
很难想象,如此复杂繁重的工程,宿秀江是怎样完成的!我佩服他的好记性,但我更敬重他对工作的执着。“有目标,就一定要努力实现”。宿秀江这样诫勉我们,这,也是他17年执着坚守的动力源泉吧?
“知青,一个特定群体在一个特殊年代共同的名字”。40多年前的1973年,一群风发正茂的少年听从伟人号召,离城别家,屯垦于此,荏苒时光五载。
20多年后的1998年,又一知识青年满怀一腔热血,满怀抱负,主动申请来到白云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坚守于此17载,历史竟也会如此巧合?
宿秀江,你是白云山当之无愧的坚守时间最长的知青,是白云山最好的保护神,白云山因你而魅力无穷!
来源:红网
作者:彭梅玉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