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贫而又温馨的家

由于没有书桌,舒畅只能趴在床上写作业
红网岳塘站见习记者 彭婷 通讯员 刘佳敏 岳塘报道
一间15平米的房,一个不大的床,一只30瓦的节能灯,一面贴有不少奖状的墙……这就是来自怀化的农民夫妻刘秋花、舒友孝一家三口在湘潭市岳塘区书院路街道的家,他们在这里已经住了七年之久。
刘秋花和舒友孝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夫妻二人来到湘潭,由于没有其它手艺,两人做起了运煤工人。那时的工价很低,送一坨煤才2分钱,除去成本费,到手的钱所剩无几。刚来湘潭的时候是这一家人最艰难的时刻,那时还有两个女儿需要抚养,日子过得朴素而又拮据。
送煤是一个辛苦的活,两人从上午8点到下午4点一直在外奔波,一刻也不能停歇。先是去煤栈运煤,然后再将煤送往各个门店,还要去送过的门店收钱,每天都是同样的辛苦忙碌。如今,孩子舒畅已经上六年级了,大大小小的课本塞进了她的书包,为了让女儿吃好饭,夫妻二人每天送完煤都会按时给她做饭。
刘秋花说,以前送煤最怕碰到“老赖”,前一天才给他送了煤,过了几天门店就转让了,辛辛苦苦的几百元煤钱打了水漂,两人要伤心好一阵。以前运煤都是用长长的四轮拖车运,夫妻二人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拖,不时还要去补胎,赚的都是力气钱,十分不易。
舒友孝说,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提高很多了,拿煤不给钱的现象也少了。不过,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无论是门店还是家庭,烧煤的人越来越少了,因此行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了。好在夫妻二人做事踏实、为人诚恳,近二十年的时间,他们已经积累下了自己固定的顾客群,生意还不至于有特别大的变动。
2007年,夫妻二人花1000余元买了一辆三轮机动车,这样,平常刘秋花一个人就可以去送煤了。为了赚更多的钱补贴家用,舒友孝有时也在外打点零工,不忙的时候,两人就会一起去送煤。
近二十年的光阴,刘秋花和舒友孝从懵懂的年轻人变成了三个女孩的父母,头上的情丝又有几根染成了白发,额头上也多了些许皱纹……现在,三个女儿中两个女儿都已经参加工作,只有小女儿还在上学。工作之余,一家人也会出去散散步或者在家聊聊天看看电视,日子虽然清贫,但却特别温馨。
夫妻俩所租住的是单身宿舍。这栋老旧宿舍房,走廊、楼道均没有灯,即使是白天,下楼也需要带上手电筒。整栋楼只有一个公共厕所,做饭、洗衣、洗澡、睡觉都在同一间屋里进行。9月22日晚,舒友孝正在洗澡,刘秋花坐在床上折衣服,舒畅正趴在床上写左右。刘秋花待人十分热情,却不健谈,但句句都是朴素的话语,她说,她的家不大,但干净整洁;家里钱不多,但心态依旧乐观开朗,对这个世界充满着美好的希望与期待。
舒友孝说,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而且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虽然在城市的生活并不容易,但比起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以及比起在大城市工厂里做流水线的生活,现在已经很好了。夫妻恩爱、孩子听话,每天都有事做、有人说话,有地方睡觉,这就是他们所理解的幸福。
舒畅明年就上初一了,刘秋花说,他们至少还要在湘潭再呆六年,等孩子考上大学了再回老家去。到那时,她50岁了,丈夫56岁了,两个人拉了半辈子的煤,供三个女儿读书,终于可以歇歇了。“我女儿将来上大学,我们就回怀化,也只有六年了。生活还是不错的嘛!”临走前,刘秋花笑着说。
来源:红网
作者:彭婷 刘佳敏
编辑:杨洁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