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
今年启动约10个普高课程基地建设
以开发更多个性化的课程资源
一个学生一条发展路径,一个学生一套增分方案。该校一直在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比如,这一届高三中,有一名学生顺利通过了北大、人大、武汉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在此背景下,学校组成了一个6个人的教学团队,为她制定了专门的备考课程,学生各方面提升比较快。而针对基础薄弱的考生,则会制定另一套个性化教学方式,提高对方的基础分或者艺术素养。
记者从昨天会议获悉,针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改革,市教育局决定启动建设10个左右普通高中课程基地。这些课程基地,可以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进一步加强国家课程的实施,不断提高教学效能,同时,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努力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并形成难易不同的课程资源,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副市长毛朝晖说,教育质量提升的方向就是“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此次“意见”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对高考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尽管要到2017年才可能实施,但株洲市教育部门、学校要未雨绸缪,超前思考,迅速适应新的高考,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探索】
高中学校分享教学经验“个性化教学”成趋势
虽然我省还未针对《意见》出台相应的细则,但株洲市的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没有大规模调整相关教学任务和计划的前提下,进行了一些新的教学探索。昨天,部分学校带来了自己的经验之谈。
市二中:和大学生一样“选课走班”
这个学期,该校高一的地理课学科已在试行选课走班的全新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了行政班教学的限制。具体是以高一年级三个班为一个单位,分成A、B、C三个模块同时教学。其中A层次班级主要是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设置的课程,不管是文科倾向的还是理科倾向的学生都可以选择。也就是说,这样的学生将更适合今后的文理不分科高考。
九方中学:开发校本课程
在常规的教学外,该校不断推进校本选修开设与开发。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特长与科学素养特长,该校开发了“学科类、素养类、活动类”校本课程。每周一、二、三让学生选修。每个类又分不同的小类,诸如语文学科就有现代文阅读、古诗词欣赏、写作与提高、口才与演讲等。
“意见”再解读
市教育考试院院长:
“新高考”实施后,株洲或有更多考生进入大学
“意见”明确改革总体目标: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意见”会对教学与招生考试带来哪些影响?昨天,市教育考试院院长唐海国进行了分析。
1.“意见”提出,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部属院校严格控制属地招生计划。
唐海国说,由此可推断教育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陕西省的部属“211、985”院校招生计划会在属地进一步减少,从而让北京、上海等地高考竞争更加激烈。部属高校在属地计划的缩减,必将增加在相应的高考大省的计划投放量。这就意味着,本地区会有更多的考生进入大学。
2.“意见”提到,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
唐海国说,此政策对于株洲市农村普通高中来说是一个利好,值得持续关注,意味着农村学生读好大学的机会增大。以株洲市为例,贫困地区定向计划录取去年录取了20人,今年录取68了人;农村学生单独招生今年录取15人;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今年录取90人,而且大多是一本最低控制分数线下20分以内的考生。
3.“意见”提出,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说,目前我省是湖南卷,大部分是长沙一些名师命题。在此背景下,省会长沙的考生可能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他地州市的学生也热衷往长沙名校挤。而全国一张卷之后,评判考生成绩的标准也会统一,全国不同地区考生的可比性更强,有利于留住本地生源。当然,高考录取制度是否统一,只能拭目以待。
来源:红网
作者:何春林
编辑:王津 实习生:杨滋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