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是武陵源第五轮建设扶贫期,该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总体原则,以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为契机,以基础设施建设、村级组织建设、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发展提速。
新一轮的建设扶贫,全区投入资金4200多万。按照“建设一个村,带动一个乡(镇),辐射一大片”的目标,12个建设扶贫村每个村安排一名区级领导为联系人,区联系领导全年下基层调研不少于90天,后盾单位主要领导全年下村不少于四次,分管领导每个月至少下村一次,扶贫工作组组员每个月驻村开展工作达22天。在政策支持和领导高度重视下,建扶后盾单位努力协调、加大投入,联村牵头单位自筹资金每年不低于20万元,联村配合单位自筹资金每年不低于8万元,建扶村两年各类投入资金要达到200万元以上。省环保厅为宝峰山村协调项目资金50万元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改善了该村的生态环境和卫生条件;黄河村投入资金191万元,硬化公路6.5公里,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金杜村投入96万元,组织村民投工投劳,最终从10多里外的山沟成功引水。
各工作组立足实际,围绕旅游后勤服务做文章,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家禽养殖、中药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展生态休闲游,打造像“鱼泉贡米”等一批本土品牌。12个建扶村共栽种优质水稻1360亩,蔬菜1200亩,丹桂350亩,中药材300亩,葛根200亩;发展养殖专业户21户,养殖牲猪2150头,家禽15000羽。李家岗村的蔬菜基地、宝峰山村的葛根种植基地、印家山村的鸡苗育雏基地、宝月村的苗木培育基地、鱼泉峪村的鱼泉贡米基地已经成为村级经济发展的“龙头”,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该区逐年增加精神扶贫的重视度和投入度,从狠抓村民素质教育、村务公开入手,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通过建立公示栏、公示墙,定期公布村务、财务和村居重大事项,完善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开展“孝顺媳妇”、“明理婆婆”和环境卫生评比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村风文明;积极开展“五送下乡”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各联村单位组织力送图书、送肥料、送义诊、送温暖、送法律知识和科技40余次,受惠群众达5000多人次,200多名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结对帮扶活动。
来源:红网
作者:屈泽清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