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双峰站记者 曾江海 龚向阳 报道
旧时,双峰书院门口有一联:
两派交流好向此间寻活水; 双峰对峙更从何处仰高山。
联中所提到的“活水”和“高山”便是指永丰境内的湄水河与双峰山。
永丰镇,双峰县城,古名定胜。据《双峰春秋》载:唐开元四年(716),建有关圣殿(原址在今工农坪),人口逐渐聚居。明万历年间更名为永丰镇。清康熙三十年(1691),湘乡至宝庆设驿站十六铺,永丰铺次第十。乾隆三年(1738),湘乡县丞驻永丰。咸丰三年(1853),成立中里团防局于永丰(设永清阁)。1951年8月,中里从湘乡析出建立双峰县,从此永丰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10月22至23日,本网走基层采访组走进了永丰镇,行走于“活水”与“高山”之间,见证和记录了这座千年古镇的最新容颜。
小小社区有大爱
走进永丰镇天青社区办公楼,首先吸引我们眼球的就是这间办事厅。和机关的办事厅一样,各种设施齐全,规章制度完善。据社区干部介绍,现在好多事情如计育、社保等项目的办理和缴费,居民都可以在社区办理,不必去相关部门了。



在永丰城区的其他社区,我们也见到了群众前来办事的忙碌场面。
留守儿童不只是农村的特有人群,城镇中也有这样的孩子。天青社区的“关爱驿站”便是为这些孩子而建的,“关爱驿站”里有电脑、体育用品,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课外书籍。

13岁的黄建勇就是这所“关爱驿站”的爱益者。他以前是不幸的,两岁时父亲因病去逝,不足一年,母亲也撒手人寰,本由唯一的亲人叔叔抚养,但是叔叔也在今年的二月病故,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历经周折,他来到了天青社区,碰上了“爱心妈妈”胡益芝,在这里黄建勇享受到了胡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黄建勇这个不幸中的幸运儿,在胡妈妈一家的呵护下终于有了温馨的家。
像天青社区这样的关爱驿站永丰镇共建立了64家,每个驿站设施配备齐全,设有专门的心理倾诉室,爱心志愿者和爱心妈妈们会在这里为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们提供心理辅导,与孩子们交心谈心。
今年该镇还向社会发出倡议,30余家非公企业纷纷响应,慷慨解馕,筹集到关工基金150余万元,以 “关爱驿站”为平台,使300余名贫困学生得到了直接资助。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这一个个小小“驿站”充满了正能量,不断积聚,不断发酵,让全镇的贫困学子们享受着它带来的种种益处。
新农村建设显巨变
正值秋高气爽,我们来到了红荷村,入村就被眼前一派新农村气象所吸引,宽阔的水泥马路直通每家每户,庭前院后的果树上硕果累累,一栋栋小洋楼错落有致的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各个山头的油茶林里正洋溢着村民们丰收的笑脸,话语间浸透着丰收的喜悦……




永丰镇红荷村是一个辖10个村民小组,有238户、986个村民的农业村,拥有耕地880亩,林地2000多亩,由于地理优势欠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该村曾经一度被县委政府列为“县级扶贫村”。
“穷则思变,变则通”,县政协委员、红荷村支部书记李次美对我们说。李书记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跑项目、拉资金、找关系、调矛盾,村级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支两委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油茶林产业项目。




如今该村已将900亩荒山林有效流转起来,动员每家每户种植油茶林,油茶林亩数已达到了720余亩,其中400亩已经产生经济收益,每亩增收1500元,全村经济直接增收60余万元;村民自筹资金136万元,对外争取资金84万元,将10公里的通户公路全部修建到位,主马路两旁均安装了路灯;投资80万元将全村800米的河道和6处水毁工程全部改造到位。
看到满山的油茶林,李书记不禁规划起了红荷村的五年蓝图:“我们将继续发展油茶林产业,将油茶林面积扩大至1000亩,同时在村级中心地带建成一个休闲娱乐广场,逐步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全村绿化设施投入,巩固好“一整三创”建设成果,让红荷真正变成一个生态型的新农村……”。
工业园区擎支柱
东华工业园区地处永丰镇西郊。320国道、娄衡公路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利,2006年,县人大代表、村支书谢福新和村支两委一班人引导村民更新观念,将闲置的荒山、荒地集中起来,用村集体土地入股的方式创办了工业区,现已成功引进了华中纸面石膏板材、远美鞋业、金达机械、九峰电机、家福机械等10余家规模企业,成为全镇支柱产业。



我们首先来到了远美鞋业厂区,映入眼帘的是花木成簇、盆栽翠绿的园林景象。这家原以手工定做为主的夫妻店始于印塘湄水老街,于2003年8月落户东华工业园,是集研发、贸易、成品加工及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全省优秀制鞋企业之一,同时也是娄邵地区率先引进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的制鞋厂家。在以本市为中心的周边县市设有近百个品牌专卖店和专柜,在国内各大城市建立了强大的实体营销网络,同时着手电商建设并取得可喜的网络营销效果。
今年远美鞋业改组为公司模式,远美团队在董事长阳永耀的带领下进行了颠覆式的改革并取得良好的效应,在邵东举行的湖南首届鞋业新品发布会上远美鞋业以优秀的表现一度成为鞋业界的焦点,被公认为湖南最具潜力的鞋企,并被湖南华高鞋技和温州健成顾问公司看中后作为湖南标杆性鞋企来合作建设。


家福机械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有工程技术人员28人,员工300多人,年产值达2亿元,创利税1400多万元,是全国小农机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主要产品有组合碾米机、粉粹机、打谷机、小吊机、饲料加工机组、玉米脱粒机等。产品销售面向全国,并远销东南亚,特别是组合碾米机出口数量已占据湖南出口80%的市场份额,并已纳入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多个省级支持推广目录和国家支持推广目录。
公司在巩固完善传统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特别是最新开发的专利产品“玉米脱粒碾米粉碎组合机”,刚一上市就赢得了广大新老客户和用户的青睐,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
重点项目强经济
今年以来,永丰镇为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集中精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该镇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全镇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第一引擎,为保证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主抓项目建设环境,突出解决征地、拆迁、腾地工作的困难和问题,上半年共征地420亩,拆迁房屋56户,同时,及时妥善处理项目建设中的矛盾纠纷及阻工事件,维护了施工环境,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永丰镇在重点项目建设上强调紧扣项目,服务领先,聚焦问题,解决领先。每个项目的领导及成员“零折扣”执行政策,“零距离”跟踪服务,“零干扰”优化施工环境,着力化解项目建设中的矛盾纠纷,全力帮助项目协调关系、处理相关手续。
针对调研和督查中掌握的项目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党委、政府定期召开调度会和书记、镇长现场办公会及时进行解决,为项目建设营造优良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公开公平公正的信用环境和规范有效的法制环境。确保了辖区内体育中心、国藩广场、娄衡高速公路及其连接线建设、棚户区改造、城西廉租房、绍塘安置区、井湾安置基地等一批省、市、县重点项目的用地需要和顺利推进,有力的推动了永丰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目前,各个重点项目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
永丰记忆今犹在
据老辈人回忆,一直到上世纪解放后的五十年代,永丰还是一座拥有多座古塔,十九座庙宇、殿堂,天地人和四总的古镇。
那时的永丰,交通以水路为主,远航的商船在此启航或归来,各码头泊满了木船。湄水河畔,天青总(今天青街)、地灵总(今文星街一部分)、人寿总(今人寿路)及和风总(今和塘街)里的客栈和各式商铺迎送着南来北往的过客,临河的吊脚楼上,常有年轻的媳妇或闺女含情目送男人或情哥启航或归来。

湄水河畔的惜字塔(水彩写生画 李再喜作于1959年)
元霄观花灯,端午划龙舟,还有隔三差五的赶集,小镇吸引着四里八乡的男女老少;一到夏天,杨泗庙(今双峰宾馆前坪)前的河滩上,便有不少人家到这里晒辣酱,对岸和风总街尾,则有几家船厂,出厂的新船便也会侧卧于河边的大石头上曝晒、上桐油。这时的湄水两岸,一边是一钵钵的晒得黝红黝红的辣酱,一边是一条条刷得油亮油亮的木船,一到傍晚,不时有收酱的妇女和油船的工匠之间的阵阵山歌传来,弥漫于小镇上空。

还有端午节的赛龙舟,中秋夜的赏月、烧宝塔,九九重阳的登文塔……
一幅多美的古镇风情画啊!
古镇最具风情的还要数文塔和关圣殿,其中的文塔,系乡人为振兴邑内文风,于同冶二年集资修建,与双峰书院遥相呼应。文塔建成当年,荷塘二十四都就出了八个秀才,后来,又出举人、进士多人。
关圣殿则是古镇的又一骄傲,是一座颇具规模、典型传统风格的殿堂,是永丰众多殿堂、庙宇的代表作。永丰民间有传说,当年吴三桂带兵打仗经过永丰时,已成败局,晚上,宿在殿内的吴三桂做了一个梦,梦中关公教给他一套战术,第二天,吴三桂运用关公赐给的战术,挽回定局,打了个大胜仗。为了报恩,吴三桂到镇上一家铜匠铺打了一对铜仙鹤,献给关圣殿,供奉在关帝塑像两旁。现在,这对铜仙鹤收藏在省博物馆。
令人痛惜的是,这两座极具文物价值的古建筑都毁于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这让很多永丰人,特别是文化人痛心疾首!家曾住人寿路新码头,在永丰土生土长的著名画家黄定初和原籍邵阳,在永丰生活了40余年的著名作家朱剑宇都曾这样说:
“永丰如果不毁了文塔、关圣殿、双峰书院,不改造几条老街,保留吊脚楼,绝对不会比凤凰差。”


那时的永丰,还是湘西南通往五岳之一南岳衡山的必经之路,每年的农历七至九月,宝庆、祁阳、城步、绥宁、安化等地去南岳晋香的香客,从驿道入境,在五里牌分路,由便道进入永丰,沿天青、地灵、人寿三总而下,经定胜桥(今老桥)进入和风总,再经颜家巷、扶稼堂(今三中)、过路塘、沙田、石桥上、娘娘殿、沙子塘翻越黄巢山,再经井字、攸永、石地方往衡山。
据说永丰最初开埠,除了是水路运输的最后一站,需形成一个商贸集散地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永丰也是各路香客由官道进入便道的第一站,经过长途跋涉的香客亟需歇息休整、烧香拜佛,于是客栈、庙宇、香铺应运而生。至建国初期,整个永丰镇虽然只有2000余人,400多户人家,但各种商铺就达200多家,其中客栈、香铺各有10多家,庙宇、殿堂达近20座。
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各路香客接踵而至涌入永丰,客栈、香铺生意兴隆,庙宇、殿堂香火不断,香客们诵唱的《拜香歌》,飘溢于三街四总、庙宇殿堂的上空。

永丰自古有两大名吃,一是辣酱,二是豆腐。辣酱当年被曾国藩带进宫中进贡给西太后品尝过,豆腐则受到过微服巡访江南时到此的乾隆皇帝的称赞。听祖辈讲,这两样东西之所以出名,都是因为水好,这水便是取自河中的这口古井。
跳石,是中国桥梁的雏形,据说《中国桥梁史》的封面图片就是这口老井。可惜的是,古井的跳石早在几年前被当地居民用预制板盖了,这里只好用这张我10年前拍的照片。


月龙桥,座落在永丰镇月龙村境内。从月龙经小水、集福、桃林至石牛,历来是邵东以及本县花门、钟岭、深扶、锁石、石竹、吴湾等地人们去南岳进香的必经要道,也是桥亭、树山、石牛人出入山里山外的主要道路。为了方便行人过往,明代崇祯年间人们修起了全木结构的喜必桥,喜必庙成了过桥香客必拜的地方。
月龙桥原名喜必桥,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古桥简朴,倚双峰山麓而接南岳一脉,扼衡湘要塞道达四海。商贾行人,络绎不绝。
民国年酉岁,邑人王道四依梦龙之托,为首捐资新修桥亭,增其景观,名曰月龙桥。桥亭雕梁画栋,檐牙高啄,富丽宏伟。桥上清风徐来沁人心脾,两岸蛙鼓阵阵稻菽飘香,自为人们休憩之所。因年深月久,旧时风貌多有损伤。
80后好媳妇瘦弱肩膀有担当
不到1米6的身高,不足百斤的体重,却用她娇小的身躯,善良的心灵,坚强的意志,支撑起一个羸弱的家庭,四年时间照顾病瘫在床的奶奶、婆婆无怨无悔。她用自己的真情和行动诠释孝道,用瘦弱的肩膀担当起家庭的重担。她就是永丰镇磨石村人人称赞的“80后”好媳妇胡晓亚。
一次偶然的机会,胡晓亚认识了开货车的磨石村青年周林,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周林家中有年老的奶奶、多病的父母,一家人全靠他跑运输赚钱养家糊口,属典型的经济薄弱家庭。因为对周林的爱,胡晓亚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自己的选择,她相信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能改变贫穷的命运。
婚后,胡晓亚生育了一女一儿。因丈夫要跑长途运输,孝敬公婆、抚育儿女、操持家务、锄禾种菜等,全落在胡晓亚一人的肩上。别看她娇小柔弱,家里、田里、土里的活,每一样都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家虽清贫但温馨和睦。
岂料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婆婆不幸脑溢血中风,半身不遂,从此瘫痪在床。婆婆的两个女儿都在外地工作,无法帮忙照顾。唯一的儿子、也是晓亚的丈夫要跑运输。为此,晓亚默默地承担起照顾婆婆的责任。
屋漏偏遭连夜雨。2011年,90岁高龄的奶奶又意外摔倒致瘫。一个家庭两个病瘫老人,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胡晓亚默默地挑起生活的重担,她安慰丈夫说:“我能顶住。人老了,谁没有个三病两痛的,我们也有老的一天,咱要用行动在孩子们面前树立孝老的榜样”。
经常医院药店两头跑,每天都是两个罐子轮流熬药,要给2个老人家轮番喂饭。为了帮助老人康复,晓亚买来了轮椅,陪着两老到室外透气、放松,给她们捶背敲腿,逗老人开心;为了给老人加强营养,胡晓亚喂养了几十只黑母鸡,为她们补身子……奶奶于去年安详离去,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咱家找了个好孙媳妇”。
对于胡晓亚的辛劳和付出,婆婆噙泪心疼地说:“晓亚是个百里挑一的好媳妇,这是我们家前世修来的福分。”
常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晓亚用她的坚韧与顽强编织出了一个“久病床前有孝媳”的动人故事。晓亚的勤劳、善良的品质潜移默化到了女儿的身上。每天看到妈妈忙个不停,有做不完的事,懂事的女儿也过来帮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妈妈照顾奶奶,让这个家其乐融融,温馨不断。
胡晓亚,一个“80后”的小女子,她用爱诠释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贤惠的优良美德,用孝心感动着家人,也感动着街坊四邻。“我所做的都只是人之常情,孝敬老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胡晓亚笑着说。
来源:红网
作者:曾江海 龚向阳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