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过去了,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湘潭构建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8+1”的社会救助工作大格局已基本成型,社会救助工作迈向纵深领域。
更快申请救助几分钟搞定
11月3日,我们在湘潭湘潭岳塘区岳塘街道政务大厅的救助办理平台看到,赵先生申请医疗救助,从咨询、填表到递交材料、部门受理,只用了不到5分钟,“比以前快多了!以前跑好多部门,又耗时又麻烦!”赵先生感慨道。
湘潭岳塘街道的工作人员张爱莲告诉我们,过去这些工作都会先交由居委会汇总,然后再逐层递交上来。不仅办事周期过长,还经常出现证明材料不全等问题,给居民带来很多麻烦。
今年,湘潭民政部门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让市民申请社会救助更快捷、更方便了。“目前,全市40多个街道已搭建好“一门受理”窗口。”湘潭湘潭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湘潭乡镇(街道)已履行起了社会救助受理的主体职能,服务窗口设置、办理流程和转办规则也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中。根据《关于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机制的实施意见》,到今年底,全市所有乡镇(街道)都将搭建完成社会救助申请“一门受理”窗口。
临时救助早已落地
临时救助是《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的一大亮点,是指对因病、因灾等特殊原因,造成生活暂时困难人员给予的一次性、阶段性的生活救助措施。
“以往,我们的社会救助体系以低保为核心,认定条件以户籍、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为依据,这样就出现了一些救助方面的‘盲点’。”湘潭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比如,有些家庭生活条件不错,但突然遭遇了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导致家庭陷入临时困境;或家庭收入高于低保标准,不能纳入低保范围,但是因家中有老年人、残疾人、重病人等需要大笔支出,这样也造成了家庭出现临时性的生活困难;还有一些家庭,已经纳入低保,但是由于家庭支出突然增加,也遇到临时性生活困难,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在这些情况下,“临时救助”就能发挥大作用。
48岁的湘潭岳塘区霞光社区居民冯宇就是临时救助的受益者之一。主要靠低保维持生计的他,在去年6月一场意外中重度烧伤,造成二级肢残。事情发生至今,他一共享受了临时救助金11000元。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出台,让这一惠民政策惠及全国。然而,早在2008年,湘潭便率先全国探索建立了这一制度,2013年,湘潭又探索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临时社会救助制度,为湘潭行政区域之外的户籍务工人员遭遇突发性灾难造成基本生活困难搭建一个制度化的救助平台,临时救助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曾被民政部授予“探索创新奖”。
杜绝“开着宝马吃低保”
自《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启动以来,社会救助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和延伸,这破解了长期困扰社会救助工作不完善的死角问题,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事实却始终无法改变,各地“开着宝马吃低保”的新闻仍不时见诸于报端。
“湘潭并没有‘开着宝马吃低保’的情况存在。”湘潭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局相关负责人说,为让“人情保”“关系保”无处藏身,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湘潭建立了严格的执行标准和惩处机制。惩处机制中明确规定,对于新申请低保对象,如隐瞒虚报家庭收入和财产骗取低保待遇的,经查实,系“骗保”情况,则将该户拉到“黑名单”,两年内不得申请低保。
此外,湘潭还建成了社会救助管理查询系统,正在建设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即民政、公安、人社、房产、工商、金融机构、税务等31家单位建立“在线核对平台”,实现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数据的自动推送和反馈信息的自动接收汇总,确保社会救助工作便捷、公正、优质。
来源:红网
作者:陈姿雯
编辑:杨洁 实习生 刘芳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