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的“倒杉树”)
红网城步站11月18日讯(通讯员 杨盛科 王昌顺)日前,笔者在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冷水坪村周家团发现一株“倒插”成活的古杉树,树高约30米,胸围3.6米。据说是周姓先祖在择址建寨时用杉枝在此地“倒插”成活的。该树的下层大部分杉枝不是像普通杉树那样呈平行或向上伸展,其杉枝象“个”字样向下垂;上层部分与普通杉枝无异,其独特怪异的树形令人称奇,在县境内算是独一无二的“古倒杉”树。当地民间流传有周姓先祖用“倒插杉树法”择址建寨的传说。据《城步地名志》载,冷水坪村周家团始建于南宋年间。《周氏宗谱》载:“始祖诚公是唐末由江西迁武冈茶林,支派后嗣孙八世珉敷公由武冈紫阳乡茶林徙城步鹅棲村冷水坪,为吾房之始迁祖也,至今七百余年矣。”按《周氏宗谱》所载的时间推算,当地周姓始祖珉敷公从武冈茶林迁至冷水坪的时间应是南宋末年。据说周氏八世孙珉敷公与王姓亲家一同迁至冷水坪落户,两家相距不过百余米。珉敷公见小岩山顶上有一巨石酷似“观音座莲台”,左边有形似卧虎的虎形山(又称水凤山)。按地理先生的说法,理想的宜居地应是“左青龙,右白虎”的正常排列。而这里偏偏是虎形山在左,青龙山在右。珉敷反复观察此处地形,觉得若居之恐日后不安,若弃之心中不舍。他在左右两难无把握的情况下,顺手折了一杉枝倒插在地上,向小岩山顶上“观音座莲台”作揖:敬请观音菩萨夺定:若倒插在此地的杉枝成活,周姓人等就在此处安家立业;若倒插的杉枝死亡,说明此地不可久留,只能弃之另迁吉地。半年后,这株倒插的杉枝竟然成活了,只是模样比较古怪。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倒插的杉枝是不可能成活的,这难道是观音菩萨的暗示?有观音座镇于此,应该不会有多大问题。于是,周姓先祖便在小岩山前定居,开荒种地建设家园。700多年来,周姓民众在此处生产和生活,相安无事,人丁繁衍,逐渐发展成有近400口人的“周家团”。周姓民众代代相传:一定要保护好这株“倒杉树”,不允许任何人折枝、削皮、刨根,因为它护佑着周家团全体民众,同时它又是周姓始祖迁居此地时的一处标志性的历史见证。
这类“倒杉树”现象并不是个别,在贵州、广西等地的文献资料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也都有各自的神奇传说。如贵州台江县的“倒杉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被当地民众称为“苗乡树魂”。据说在清雍正年间“赶苗”时,苗族民众被赶到松铥山,在走头无路时,一寨老情急之下折下一支杉条倒插于地,顿足卜曰:“吾种若存,则倒杉活;种灭则杉死!”后来这株倒杉果然活了。据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张秀眉领导苗民起义时曾到此树下歃血为盟。此树现高17米,胸围6米,枝叶下垂,形同巨伞覆地。每逢重要节日,四乡苖胞群集此树下,吹笙踩堂,虔诚祭祀。(见《苗侗文坛》2000年第一期)冷水坪村周家团的这株“倒杉树”因为是“倒插”成活的,故生长缓慢。它虽然是生长在旱土边,立地条件较好,肥水充足,生长势较旺盛,树形不太高大的原因,也可能是“倒插”的缘故。我们猜测,“倒插”的杉枝确实有成活的可能,因为近年来,有人用植物作倒插试验获得成功。如武冈邓家铺潭头村8组村民戴向往于2012年倒插的红薯藤不但全部成活,而且比顺插的红薯藤增产1/3。(见2013年4月9日《邵阳日报》二版)据农技人员分析,红薯藤茎中输导组织输送根部所吸收的养分方向逆转,速度减慢,使有机养料大部分聚积在根部,有利于土内薯块增长膨大,从而出现增产增收的结果。既然红薯藤能倒插成活且增产,那么杉树枝倒插成活也是有可能的。此杉倒插成活后,树中的输导组织输送养分方向发生逆转,故生长缓慢,其外表根本不象生长了700多年的古树,初看去枝繁叶荗,可实际树龄已上700余岁。
来源:红网
作者:杨盛科 王昌顺
编辑:邓瑶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