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汨罗站11月28日讯(通讯员 江弘)在汨罗市范家园镇永青村,两公里范围内有12座高大的屈原疑冢。这里,还活跃着一支6人组成的屈原墓守护队。11月27日,记者走进永青村,与这些“草根”守护者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交流。
1980年,为了保护好屈原墓,当地退休的村支书和老党员组成了一支屈原墓保护小组,他们怀着对历史的敬重,默默守护着屈原墓,使其不被盗取和损坏,为未来子孙留住历史记忆,这一守就是34年。
忆屈原
无怨无悔,守护墓地34载
记者驱车来到范家园镇政府,跟随镇文化站站长杨玉虎来到屈原十号墓。
一座石碑进入我们的视线。石碑上刻着“三闾大夫之墓”6个大字,让人肃然起敬。脑海里浮现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等诗句,2000多年前在汨罗江纵身一跃的伟大诗魂的形象,映在心头。
今年55岁的杨玉虎是屈原墓保护小组的组长。1980年,镇政府想成立一支屈原墓保护小组,“没有多想,就答应了。”
(杨玉虎对屈原墓进行打扫)
“我当!我保证看好这片墓地!”杨玉虎说,他当时想的就是屈原墓就在我们镇上,看守都是“举手之劳”,没想到进入屈原墓保护小组一干就是34年。
这支队伍现在有6人,主要由退休的村支书和党员组成,都是永青村的村民,如今他们大都已年过半百,年龄最小的黄立群也已经43岁了。
杨玉虎称,为屈原守墓是我们的义务。
谈守墓
慧眼识“贼”影,连续蹲守11天
民间有句“九子不能葬父,一女打金头”的说法,屈原墓也因此成了不法之徒暗中打主意的目标。
为了使屈原墓免遭破坏,他们每天都会对12座疑冢进行仔细巡逻。黄立群告诉记者,现在盗墓者非常狡猾,巡逻时要更加留心,不然一天一夜的功夫墓就被盗了。
34年来,除遇到极端天气外,他们每天都会在两公里内的墓区进行巡查,每趟要走两公里左右的路程。日复一日,他们走过的路程已经超过两万五千里,一些原本没有路的地方也被他们走出了一条条小道。
杨玉虎和他组员们随身带的“装备”,除了通讯用的手机外,就是一根长棍和手电筒。虽然他对辖区内的古墓了如指掌,却无法杜绝这些可能的伤害,巡查时遇到盗墓分子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收缴的部分盗墓工具)
成员们已经记不清与盗墓分子较量过多少次了。2012年的6月份,他们巡逻时发现墓地里土翻新了,凭着多年的经验,他们知道这是盗墓分子干的。当晚11时,两名盗墓分子来到十二号墓旁,搭起了棚子,黄立群见状先是喊话后说要报警。听到要报警,盗墓分子慌了神,顺手操起破砖烂瓦砸过来,连忙扔下工具四散逃跑。
“当时他们买了2箱矿泉水和一箱方便面,一看这架势,他们是想在这里呆上几天。”为了防止他们再次来盗窃,杨玉虎和他的保护小组在这里连续蹲守了十一天,盗墓贼吓的不敢再来了。
“屈原墓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保护它。”黄立群说。
展未来
保护墓地,留存历史文化
屈原墓保护小组的成员一直把保护屈原墓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深知古墓保护的重要性,小组成立以来,至今一次也没有被盗墓成功过。
多年的守墓生涯,让杨玉虎对古墓有了别样的感情,也使得他对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决定尽自己微薄之力投入到当地的文物保护工作当中。
据杨玉虎介绍,这些年他还找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如古钱币、青铜剑、瓷罐等。2005年3月,杨玉虎到朋友家串门,朋友家盖房子时发现一个瓷碗挺特别。于是,他接连去了几次跟朋友宣传,说出土的文物属于国家,软磨硬泡终于说服了朋友,并将文物送到了文物管理所。
杨玉虎告诉记者,他每天要做两件事情,白天就是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晚上把古墓看好。“我爱好这工作,如果政府能给我们配上更专业的巡逻装备就好了。”
来源:红网
作者:江弘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