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头器具:曾是传家宝 现在踪影难寻找

来源:红网 作者:潘东晓 编辑:邓瑶 2014-12-09 10:22:01
时刻新闻
—分享—

石磨

石碾子部件

石臼

禾塘磙子

老师用实物给学生讲解农耕用具的作用。 均为章帝摄

  红网长沙县站12月9日讯(星沙时报记者 潘东晓)“这是什么?”“这是石磨。”近日,长沙县路口镇明德小学的农耕文化展示区内,五年级的小学生们围着两个垒在一起的圆石块,好奇地、小声地问着老师。58岁的老教师李映强缓缓地讲述起已从农户家庭消失了的石头器具的故事。

  “石磨、石碾子、石臼、禾塘磙子等石头器具曾是长沙县老百姓家里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在这个使用过上世纪原始器具和感受过现代自动化器具的老教师看来,“不了解以前劳动工具的落后,又怎么能体会现代器具的便利呢?”

  回忆中有母爱也有传承

  “糖油粑粑好吃,可是没有电磨和糯米粉时,孩子们是怎么吃到的呢?那时每到端午、小年,妈妈会用石磨来磨糯米粉。”李映强回忆着这温暖的一幕:端午将至,雨滴顺着屋檐滑下,包着头巾的母亲转动着石磨,从臼口放入糯米,经上下两块石墩的磨动,糯米被碾碎、成粉,流入石磨下的木桶里。“现在超市里就有现成的糯米粉,哪需要母亲来推几个小时的石磨。”李映强对没见过石磨的娃娃们说,“可是正因为需要经过费时费力的加工才能吃到,那时吃起来会特别香。”

  “我家也有一个石磨,现在基本不用了。”明德小学的工友彭义林今年64岁,这些石头器具也是他的家庭回忆。“家中石磨之所以不扔掉,是因为它曾作为遗产传了三代,从曾祖父一代传到父亲一代。”彭义林说,这个石磨是由曾祖父从北山镇背回上等麻石,然后请本地石匠花半个月才制成的。“现在都完好无缺,除了木把手换了几次。”彭义林感慨道,“这用了几代的老物件现在没用武之地咯。”更先进的电磨及食品现成品到处都是,让石磨成为了一段记忆,彭义林对此唏嘘不已。

  重温老物件才知现代工具的便利

  “可以用石头磨出米粉,好神奇呀。”五年级的王能摸着石磨,连连惊叹。在李映强讲解完石磨的原理和作用后,孩子们纷纷为老物件曾经发挥的作用点赞。

  “学校农耕文化展示区内的石磨、石碾子、石臼都是稻米、大豆等的加工工具,曾是每家每户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品。了解老物件,能使我们特别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东西的学生们,体会现在器具的便利和现代生活的幸福。”明德小学校长汤帅说,这正是学校设立农耕文化展示区,陈列展示老物件的目的所在。

  相关链接

  这些石头做的老物件你都认识吗?

  石磨:石磨是把米、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石磨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相传是鲁班发明。

  石碾子和石臼:石碾子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等组成。碾盘中心设竖轴,连碾架,架中装碾滚子,多以人推或畜拉。碾盘和碾滚上分别由石匠凿刻了很有规则的纹理,通过碾滚子在碾盘上的滚动达到碾轧加工粮食作物的目的。石臼是一种借助人力,通过捣、砸等方式对谷物进行加工的工具。

  据介绍,石碾子是地主和富户家庭采用,普通家庭用石臼(又称兑臼窝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打谷机出现后,均逐渐消失。

  禾塘磙子:没有水泥坪的时候,长沙县的农民会用禾塘磙子先将泥地压实压平,再糊上牛粪,泥土地就会变得和水泥坪一样光滑,晒谷时谷子就不会混入泥土。

来源:红网

作者:潘东晓

编辑:邓瑶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4/12/09/417097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