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3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共10项。“洞庭渔歌”是15项传统音乐中的一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表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目前,岳阳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岳阳巴陵戏、岳阳花鼓戏、汨罗长乐故事会、平江九龙舞、临湘花鼓戏和洞庭渔歌共7个。另有9个省级(“洞庭渔歌”入选国家级)和3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洞庭渔歌”是被渔民称为丫口腔的渔歌(即张口就唱,渔民可以自由发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形成了洞庭湖区独特的渔歌风味。早在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就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记载。其曲调主要源于洞庭渔民中广泛流传的地方小调,这是在渔歌、湖歌、灯调的相互影响、掺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手撒渔网口唱歌》、《洞庭四季歌》、《洞庭湖上搭歌台》等,形象地表现了渔民欢快的劳动生活情绪。它和其它民歌一样,也是洞庭渔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来源:红网
作者:周小平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