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南大学“外卖姐” 拉肚子点亮创业灵感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李婷 童迪 编辑:王津 实习生:杨滋 2014-12-14 09:32:31
时刻新闻
—分享—

预餐网的运营团队有13人,来自中南大学公管院、化工院、商学院、信息院等7个学院,以袁慧等大三学生为主力。其中12人都是93后。

(预餐网的运营团队有13人,来自中南大学公管院、化工院、商学院、信息院等7个学院,以袁慧等大三学生为主力。其中12人都是93后。)

 为了确保餐品安全和服务质量,这群学生“外卖哥”、“外卖姐”戴口罩和手套规范操作,而且特意买了个保温箱保温。

(为了确保餐品安全和服务质量,这群学生“外卖哥”、“外卖姐”戴口罩和手套规范操作,而且特意买了个保温箱保温。)

  学校食堂能不能做外卖?中南大学大三女生、邵阳妹子袁慧因为拉肚子引发的创意,不仅获得了国家级课题立项,还做成了全国第一个校园餐饮O2O创业项目,并且靠回答5个问题就获得了融资。这位“中南大学外卖姐”说,谁都有美好的想法,但光想、光写都不够,你要做出来。
  
  因吃外卖拉肚子引发的创业
  
  12月11日上午11点,中南大学七食堂。
  
  戴上口罩、手套,拿出订单,大三的袁慧和两个95后学妹开始打饭菜。同是大三的男生刘国臣、徐连政熟练地打包并放入保温箱。原来,这群在校大学生正在将学校食堂的饭菜打包外卖。
  
  淘点点、美团网、饿了吗等网站正在各大高校抢占外卖市场,以中南大学为代表的高校食堂开始了“自卫反击战”,主角正是这群90后。这是他们的校园餐饮O2O平台预餐网上线第四天,中午有100多份订单。这还是为保证服务质量、特意控制订单的结果。12月8日,预餐网上线第一天就有300多份订单。
  
  预餐网打通线上、线下,通过微信服务号订餐,线下打包、物流配送,将学校食堂饭菜外卖到教学区的同学手中。这是全国高校首个食堂外卖平台。
  
  创意的缘起其实并不美好。
  
  4月的一天,袁慧因吃了一份外卖拉肚子,身体虚弱,独自在寝室。“好想吃饭,可室友不在,又去不了食堂。点外卖吧,我正是吃外卖吃坏了肚子。我就想如果学校食堂有外卖就好了。”
  
  几天后,化工院的刘国臣找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始申报了,咱想个点子,报个项目。”
  
  于是,一个因吃外卖拉肚子引发的感慨,被他们写成了课题“大学用餐网络化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没想到,6月,方案竟通过了国家级课题项目立项。两人很吃惊,“为什么能获得国家级立项呢?我们琢磨着,这事儿有搞头!”而且,餐饮外卖是个大市场,何不把课题落地,真正地实践、创业呢?
  
  令人吃惊的外卖市场
  
  9月,袁慧和刘国臣巩固团队,寻找技术人员。13个成员来自公管院、商学院、信息院等7个学院,以袁慧等大三学生为主力,除了一个负责技术的研三同学,全是93后。
  
  趁着国庆假期,他们走访了中南大学南校区周围165家有外卖服务的餐馆,结果让人吃惊不已:“在165家店中,我们抽样统计了35家,这35家一天的外卖单量在3500单到4200单之间。我们还不敢拿35乘以4,谨慎地乘以2,保守估计整个南校区学生一天订外卖的量有8000单。”
  
  袁慧们想:“校外来的外卖可能不干净,且比较贵,至少是10元一份,一般就一个菜。很多送外卖的车辆进出校园也带来了安全隐患。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线下配送,把食堂饭菜外卖,就把这些风险和隐患都规避了。”教学区之一的新校区没食堂,到本部、南校食堂有近20分钟路程,“下午有课的同学来回赶很匆忙,很多人点外卖或吃泡面”。他们将目标市场暂时锁定在新校区。
  
  根据实际不断调整
  
  11点25分,骑上电动车,载上保温箱,刘国臣和徐连政一人一骑往新校区驶去。
  
  一路上他们经过了近10台校外的外卖车。到达约定的取餐教室不一小会儿,外卖都被取走了。这是研一的杨同学第二次在预餐网点餐。她告诉记者:“很实惠,对食堂的油放心。预订也方便。要是实验室也能订就好了。”团队成员、大一的李林玉告诉记者:“今天意外来迟了两分钟,来不及分类摆放餐品。我们预设的是提前3至5分钟到,按订单分ABCD四类摆好,大家很快可以拿到饭。”
  
  分类摆放的点子源于第一天的实践。那天,订单多,场面有些混乱。分类摆放后,取餐就很有序了。
  
  根据实际做的调整还真不少。袁慧说:“最初做了10元土豪餐,有卤肉、鸡肉等,很丰盛。我们觉得应该很受欢迎。做方案时,觉得3元减肥餐可能没什么人订。第一天发现,3元餐大受欢迎,10元餐反而点得少。于是调整了菜单。”
  
  在正式上线前,还试运营了一次。“最初,方案跟传统外卖一样,点餐即送。结果发现,物流完全跟不上。”于是,他们提出预订餐的概念,7:30-11:00接受点餐,11点后概不接单。没想到,同学们很接受这个理念,“8点之前就有很多单,且大多数都在10点前下单。”
  
  最初,团队还设计了PC网站、手机网站,后来发现教学区的同学主要用微信订餐,于是集中运营微信渠道。
  
  5个问题赢得2万元投资
  
  趁着在大学,折腾一把。这是刘国臣最初的想法。袁慧接茬道:“确实挺折腾!第一天宣传就让全校都知道了。12月5日,我们在朋友圈发了第一条宣传,大家开始疯转,挡都挡不住。”当时,不知是谁把测试版的内容发出去了,两个版本的宣传内容同时“疯传”着。
  
  最让袁慧意外的是:融资这么少。“当时我们很天真,项目好,肯定很多人想投资我们。”但一个多月里,她带着融资计划和PPT四处找投资,却重复遭遇一个有趣的困境:“投资者觉得这个项目新颖,有市场、前途,可就是不投你。因为做餐饮,食品安全的风险大。”尽管袁慧觉得,做食堂外卖事实上已经规避了风险。
  
  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项目接受了项目申请,可他们的项目并没入围。一个朋友的项目入围了,需要人帮忙答辩,辗转找到了袁慧。袁慧去了答辩现场。“我猜肯定有投资人在场,就带着融资PPT去了。”帮朋友答辩完,她跟主办方沟通,想展示一下自己的项目。被拒绝后,她趁着中午吃盒饭的时间,“鼓起勇气、自作主张”跑到台上,介绍自己和自己的项目。
  
  这“出格”的举动打动了一位投资人:“先不看项目,你有这种勇气、魄力,很不错。你只要回答上我五个问题,我立马给你钱。”
  
  她的答案赢得了对方的赏识,“你们想得到,敢于做,正在做,而且我觉得你们能做成功。不管能不能赚钱,我看好这种精神。”
  
  就这样,他们赢得了第一笔投资——2万元。投资人还答应,如他们需要,会继续投资。
  
  做事永远不要停留在想法
  
  袁慧团队打算先在中南大学做好,再辐射周边高校,这模式甚至可在全国高校推广。
  
  开局不错,势头良好,甚至连校长张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都纷纷点赞。但袁慧和小伙伴们并没有盲目扩张,而是专注质量,稳打稳扎。每一单赢取几毛钱利润,预餐网还处于稍微亏本状态。至于盈利模式,“先做餐饮,搭建平台。等到稳定完善后,平台可以选择优质商家合作。我们是大学生,懂大学生想要什么。比如学车,很多驾校良莠不齐,我们可以选择最优质的驾校合作。”
  
  事实上,这群90后已经赢得了很多。刘国臣告诉记者:“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做事情永远不要停留在想法,想起来就马上去做。”
  
  袁慧的外号由“袁慢慢”变成了“袁慢”,“之前效率不高,被他们逼、催甚至骂,那种紧迫感让我感动。”大一时,内向的她参加演讲比赛,上台就忘词了,“现在我可以大大方方地上台,自信地跟投资人、校长谈我们的项目和想法。”从前做课题,仅仅是纸上谈兵,最多设计问卷做小调查,“现在我们把方案搬到了现实里,做成了事业,内心的满足感很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大大提升了。”
  
  他们要跟想创业的人分享——一定要落地,一定要实干。“‘创业’有两个字,‘创’是创新、创造,‘业’是业绩、实业。谁都有美好的想法,但光想、光写都不够,你要做出来。而且,你要有承受失败压力、担当受损失责任的准备和魄力。”
  
  ■文/记者 李婷
  
  图/记者 童迪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李婷 童迪

编辑:王津 实习生:杨滋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