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山的诉说——江华县两岔河乡高寒山区人们的搬迁心愿

来源:红网 作者:杨丁香 高明 编辑:邓瑶 2014-12-16 16:03:30
时刻新闻
—分享—

  八九十岁的老人最大的梦想就是搬出大山。


  
  邓三美在自己摇摇欲坠的的家门口与记者交谈。

  红网江华站通讯员 杨丁香 高明
  
  背景:近年来,湖南省根据实际,创新扶贫模式,对生产资料、自然条件恶劣、人居条件极差的高寒山区村寨,开展了异地搬迁扶贫的有益尝试。经深入调查,江华共有50个村属于要搬迁的高寒山区村寨。201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探索启动了大锡、大圩和两岔河共16个高寒山区村异地搬迁扶贫工作,搬迁规模约1300户6000人。日前,笔者走访了其中几个村。
  
  山,一座座山,看不见头也望不到尾。山里居住着无数山民,他们在这里生活、栖息、劳作,日子过得寡淡而艰难。对他们来说,山里是一个世界,山外则是另一个世界。这差别是因为隔着一座座山,而且还是高寒山区。除了地理上的阻隔外,精神上的饥渴更让他们向往着山外的那个世界。
  
  我们在崎岖甚至有些危险的山路间颠簸、蜗行,山,沉默着,显得木然,然而当我们走进它时,在沉默的背后,我们分明听见了大山正向我们诉说……
  
  大山的眼泪
  
  到江华瑶族自治县两岔河乡采访的头天晚上,下了一夜大雨,原定是到最穷的蕉叶村采访的,半路被乡宣统部长张德水拦住了车子:“路基被冲断了,现在连摩托车都进不了了。我们还是到近一点的三卡村看看吧。”说完,他就把我们带到了乡政府大约40分钟车程、一个名叫三卡的瑶族村寨。
  
  说是一个村,却是老远不见一户人家,好不容易看见一排泥巴冲墙屋,却走了半小时的山路才到。正应了山里人的口头禅“看到屋,走到哭。”远远看着还算气派的房子,走近却发现房体已经开裂,用杉木皮做的瓦也破烂不堪了。走进屋,只见昏暗的厨房里,一个大肚子的孕妇正在火炕上煮着食物。笔者把头凑上去瞧了瞧,锅子里烧着稀汤汤的糊糊,上面漂了几片黄绿色的菜叶。“这就是苦菜公野菜汤,”陪同采访的村长赵德富介绍道,“我们村民一年四季、一天三顿吃的都是这个和红薯、大米、玉米饭。”
  
  村民们吃东西从不讲究什么营养,只要有得吃就算好了。全村99户人家,300多口人,人平不到一分田,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只能种一季水稻,种出的大米只能保4、5个月。每年五、六月,田里新播种的水稻、地里的玉米还没收成、去年的粮食却已经吃完的时候,好些人家就会断粮,“那时候才叫苦呢!”
  
  走出屋外,一个60岁左右的老人正在晾晒刚采回来的苦菜公。“这是邓三美,我们村原来的老支书。刚才那个孕妇是她女儿。”村长一边向老人打招呼,一边向我们介绍。邓三美老人看见我们的到来,露出了山里人热情淳朴的笑容:“欢迎你们来到我们这个瑶山窝。屋里穷,你们不要见怪啊!””老人家,这是什么?”“这是苦菜公。”“你这是采着自己吃的还是?”“自己吃一点,大部分是拿到山外区卖的。”“一天能采多少啊。”“一天财气好的话能卖四、五十块钱,运气不好也就卖个二、三十块。现在我女仔怀起小孩,女婿前段时间跌倒脚不能做事,儿子媳妇在外面打工,留下两个孙子孙女给我带。这些野菜可是我们全家人的口粮了。”“如果可以搬出去,你们愿意搬吗?”“当然愿意喽!这是我们祖祖辈辈朝思梦想的梦啊。只是我们自己没有能力搬,政府可以帮我们的话,我们全家都感恩戴德。”
  
  一张破烂的木头桌子上堆满了杂物,几张长凳横七竖八地摆放在周围。屋子里面几乎没有任何家用电器。真正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了。我们去的时候只有一个86岁的老爷爷在门口晒太阳,他的耳朵不太好使了,我们说话他也不太听得见,只是冲我们笑笑。因为无法交流,我们离开了他家。刚走出大路,碰到一个骑着摩托车托着一包猪饲料的中年男子,村支书赵德富介绍,这个是刚才那个老人的儿子赵德明。50来岁的赵德明是个健谈的人:“今天到涛圩镇赶集去了,路不好走又太远,来回花了三四个小时。走走走,到家里坐。”我们一起又返回赵家。聊起当前的贫困生活,赵德明有些落寂:“孩子很小,我前妻就因病去世了。我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长大,学校离我们村这么远,我没有钱也没有精力送孩子去上学,女儿只读了二年级就辍学了,儿子读完了初中,现在都在外面打工,由于没有文化又没有技术,干的都是体力活,一年到头挣不到钱,每年回家还要我给路费。前几年,经人介绍娶了现在这个妻子。我们这里没有几分田,土质不好,种树也长不大,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过活的东西,家里的房子是我爷爷辈建的了,是冲泥墙,墙体已经开裂,屋顶的杉木皮已经换了不知道多少次了。每次一下大雨,我们全家就提心吊胆,晚上都不敢睡觉,生怕泥石流冲垮房子。与现任妻子结婚后,一直想建一套新房子。为此,我和妻子长年到外面给别人打短工。别的不会干,只能到码市等林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给别人挖土种树砍树什么的。今年村支书到家里来征求是否外迁的意见,我和妻子毫不犹豫就点头了,对我来讲,这是天掉馅饼的大好事啊。从我记事起,搬出大山就是一个美丽的梦。如今,这些梦想就要成真了,我能不高兴吗?”
  
  县扶贫办高主任说,“我们两岔河乡一共有11个村处于高寒山区,几乎可以用不适合人类居住来形容。以前说路不通,现在在上级单位的对口扶贫下,大部分村都通了水泥路,可是村里还是很穷,因为没有资源,没有田,地里不长树,村民脱贫就永远是一个梦。我们来的这个村全村人吃低保,都还只是勉强维持基本生计。”
  

[NextPage]

  大山的思索
  
  为什么山里的贫困如此触目惊心?“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话最能说明问题。“有些山民一辈子都没见过汽车。”两岔河乡宣统部长张德水说,“因为交通不便,很多山里人从没走出过自己的村子。”两岔河乡蕉叶村离乡上有2个小时的路,因为地远路差不通车,很少有人走出大山。张部长举例子说:村里孩子吵架的时候,就把“我爸爸曾经到过两岔河乡”作为炫耀的资本。他可能是当玩笑话说,但在玩笑的背后却带着一丝苦涩。
  
  山里的人出不来,山外的人不进去,大山与外界几乎失去了交流和联系的机会。就这样,山里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贫穷的日子,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会改变。张部长说:“因为从没出去过,山里人也不会有改变的意识,他们的观念至今十分落后。有的人更是认为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根本不会想到去改变什么。”
  
  在蕉叶村,生活极为贫困的村民吃着玉米面、红薯饭,睡着茅草床,却从不知道这是落后。问村民是否知道山外的生活怎么样,记者看到的却都是茫然而不知所措的眼神。
  
  相比较通了公路、又通电的三卡村和蕉叶村,同为高寒山区的两岔河乡峻山村则更穷,更闭塞。峻山村,因村落散布于海拔1600多米的峻山而得名。这里山势险要、岩石裸露,有的坡度打到了60度,加上林区暴雨集中,“春天积水,冬天积火”,经常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为了生计,村民们将山上的树都砍光了,只剩下竹林,和一些因土质薄而长不大的厚朴、杉木。
  
  47岁的村支书赵雄在峻山村口等着我们。上山,只能靠走几条狭窄的山路。其中,一条石阶路沿山而上,888级台阶上面,就是赵雄的家。
  
  路旁,去年掉落的山石堆积在山涧中,山体滑坡的痕迹依稀可见。“山上大片竹林不能利用么?”我们指着山上的竹林问。“短的竹子卖不起价,长的竹子运不出去。”赵雄回答,“去年一个老板跟我讲,30米的长的竹子有多少,他要多少,可因为没有大路,竹子就是运不出去,守着大片的竹林,乡亲们也发不了财。”
  
  山涧深处,是3组村民李贵元简陋的小木屋。一条裂纹在堂屋的地面延伸。这位80多岁的空巢老人妻子早逝,小儿子和小儿媳接连得病去世,大儿子分家另住。家里穷,老人好多年都没有下过山了,身患肺气肿、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却无力外出诊治。
  
  看着眼前这些触目惊心的贫困现象。我们的心里不由地发酸。地区生存条件异常恶劣时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交通不便和观念落后也是重要因素。扶贫办李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江华县共有50个村列入了高寒山区村,其中两岔河乡与大圩镇共有15个村属于高寒山区村。这些村民都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生态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灾害频繁,路、电、水、通讯设备等等都不畅通。这些地方早就不该住人了,特别是大山上根本不是人住的地方啊,但事实上,还是有很多人祖祖辈辈呆在那里,不愿、不舍也不习惯离开。”

[NextPage]

  大山的明天
  
  眼前的大山是贫困的,然而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已隐隐感到,困窘的大山正蕴藏着希望,越来越多的觉醒让大山变得有盼头了。
  
  从两岔河乡峻山村采访时,我们坐在小车里,被上下左右颠簸得几乎崩溃。一条狭窄而又蜿蜒崎岖的山路就是两根双向“车道”,只要前面有一部车走着,路上的泥土就会立即飞扬而起,车子跑多远,尘土跟多远。如果后面的车子离得近,后车司机就别想看到眼前的路况。据跑熟当地山路的司机说:“今天还算好呢,如果是下雨,山路变成泥地,到处是水塘,我们就走不进来啦!”听了这话,我们半晌说不出话来。
  
  不过后来,被颠得心头发慌的记者终于在两岔河乡宣统部长张德水的口中得到了好消息:“我们安置高寒山区的大圩镇安置点已经开工建设一个月了,安置点将安置大圩镇、两岔河乡共15个800户4000移民,一期计划安置搬迁户445户、2500余人。大圩安置点建成后,附近两岔河乡峻山村的百姓将首批入住。”部长的一席话让记者心里暖暖的,因为等他们搬迁后,就再也不用经历浑身骨头散架的痛苦了。
  
  “搬下山,看病、上学都方便多了,还能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哪家不愿意哦?”张德水部长告诉我们,两岔河乡是全县高寒山区扶贫的重点乡,有2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大部分难以进行有效治理,只能选择搬迁避让。经过调查,乡亲们搬迁的积极性非常高,全乡有1119户村民,愿意搬迁到大圩镇居住的就有939户。
  
  异地搬迁,两岔河乡贫困村民的改变可能就此开始。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2013年初,中南大学定点扶贫江华,两岔河乡是他们的定点扶贫乡。李博是中南大学优秀干部,也是被该校派往江华扶贫挂职的江华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扶贫工作队组长。进驻江华后,李博一行克服种种困难,通过多次深入村、组农户调研,并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的基础上,写出了“关于江华定点扶贫的调研报告”和“定点扶贫规划”。这两份报告得到了中南大学和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并马上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两年的运作,大圩安置点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不日,两岔河乡高寒山区的百姓就可以圆走出大山的中国梦了。
  
  扶贫开发办那李发林主任介绍说,高寒山区异地搬迁扶贫,把群众从资源贫乏的山头上搬到条件相对较好的集镇,优化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扶贫模式的创新,是件大好事,可任务还很重啊。高寒山区贫困程度还很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理事欠账太多,资金缺口的压力非常大。我们既然要搬,就要留得住、能发展才行,做好这些,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很压头啊。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让山区人们看见了希望和曙光。无论如何,我们都会不遗余力去做好这项工作。”
  
  山,还是那一座座山,绵延不绝,但山脉的律动,却在向我们昭示着它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明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它的风光会和现在完全不同。

来源:红网

作者:杨丁香 高明

编辑:邓瑶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4/12/16/416897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