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比耳竹编工艺呼吁传承

来源:红网 作者:彭元伟 陈斌菲 贾敏 编辑:曾小颖 2014-12-22 09:54:10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保靖站12月22日讯(特约通讯员 彭元伟 通讯员 陈斌菲 贾敏)“凝聚了群众智慧的民间工艺,就这样随时间湮没了,真的很让人痛心。”12月1日,保靖县政协委员胡明在谈到比耳竹编工艺时叹息道。
  
  比耳竹编有上百年历史,比耳镇比耳村历来有“竹编之乡”的美誉。九十年代初期以前,比耳篾匠技艺在整个湘西地区几乎无人能及,在当时形成了“人人是篾匠,户户会编织”的盛况,“比耳市”因篾匠一度声名远扬。而如今,比耳竹艺面临失传。一是从业人员和产品已经不多。1977年比耳村有农业人口1289人,其中300多人以竹编为业,能编制出生产生活用品晒簟、睡簟、背笼、谷撮、簸箕、斗笠等百余品种,还生产出口的花篮、方箩、衣箱等工艺品。现在,以竹编为业者仅为数十人人,仅生产粗、细睡簟、背笼、柑子篓等几个品种和少量的微型背笼、簸箕等物。二是专业人员老化。深谙竹编手工制品的艺匠日渐故去,比耳现在身怀绝技的艺匠多已年过古稀,他们曾用过的工具也逐渐锈蚀难觅。三是竹编制品市场萎缩。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人们的审美趋势开始向现代的、科技含量高地产品转移,竹制品渐渐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竹制工艺也在市场上渐衰落。
  
  众所周知,竹编制品在湘西已有千余年历史,保靖县境内的酉水沿岸的崖墓葬中出土的唐、宋时期的竹席,就是最好的见证。享篾乡盛誉的比耳,有史可考,竹编历史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宝庆人周文采和侄子周从喜定居比耳。周氏初做篾货手艺不外传,后来才传艺女婿、外孙。至清同治年间,又才广招徒弟外传篾匠技艺,竹编技艺才逐渐传到外村、外县以及省外。从那以后,一代代竹编艺人便陆续编织各种竹编制品相伴人类的生产、生活,竹编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竹编技法“压二板”不添其它材料,其器“簸能接浆,簟可隔水”,致密致坚,经久耐用,其工艺水平不一般。细簟子上,仅凭手工,还能够织出万字格、回文格、玉盏格、业字格、四梅花、勾勾万等七十多种图案和喜庆吉祥的汉字。此外六角巴篓、方箩、花箩、“飞碟”、微型背笼等,已成为收藏家的珍爱,跻身装饰品的大雅之堂,出口国内外。竹编有不容否认的工艺价值。
  
  竹编早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四百多种粗细竹编制品,被人们广泛运用。广大的农村,竹编制品几乎无处不在。近代生产的微型竹编制品,更加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也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竹编有生产生活的实用价值。因此,传承竹编技艺,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历史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彭元伟 陈斌菲 贾敏

编辑:曾小颖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4/12/22/416739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