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抱着记账本上央视 浏阳向日葵女孩感动中国

来源:红网 作者:袁村平 编辑:王津 2015-01-05 10:47:03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浏阳站1月5日讯(浏阳日报记者 袁村平)向日葵女孩何平,再一次击中了很多人的泪点。1月3日,晚上10时37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中国首档青春分享节目《青年中国说》,浏阳澄潭江女孩何平登台讲述成长故事,感动了中国亿万观众。
  
  “看到这个最新的视频,还是最初的她,最真实的她,仍然让人感动得掉眼泪。”一位浏阳观众说。
  
  “我觉得生活从来没有亏待过我,是爱,让我坚强。”何平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登上央视,她将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千千万万中国青年,希望能将感动和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抱着一个厚厚记账本上台
  
  何平的讲述,从她手中一本厚厚的记账本开始。
  
  “我当时想尽了所有的办法,实在筹不到钱,只能去乞讨。”昨日,记者联系到何平时,她已经坐在学校的自习室里开始准备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了。
  
  时间回到2008年,17岁的高二学生何平下定决心做一件事:她要沿街乞讨。爸爸妈妈身体不好,让何平从5岁开始就跟村里的婶婶、婆婆干活挣钱;而这一年,弟弟又检查出先天性心脏病,家中已经欠债近40万元,“我连辍学打工的地点都想好了”。
  
  那一年,在浏阳的大街上,多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穿着朴素的女孩在乞讨,她的面前摆着身份证、残疾证,身边放着一本厚厚的记账本。
  
  “当时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拿着记账本。我说我要写下好心人的名字,以后报答他们。”何平说,“愿意留下联系方式的人不多,有的仅仅留下名字,也不愿意多留下些信息。”
  
  这个本子上,记下了这些好心人的名字,1元、2元、5元……只要是帮助她的、她能记下名字的,都写在上面,写了满满600多页。
  
  “这个记账本,它是撑着我,而不是压着我。每次翻的时候,我不是在翻记账本,而是在脑海里翻那一张张很善意的脸。”何平在节目中说,这个记账本她从来没有拿出来对外公开过,甚至都不让自己亲爱的弟弟拿手碰它,以免弄脏,“它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讲述成长不忘推介家乡
  
  “是湖南人吗?”主持人撒贝宁问。
  
  “嗯!湖南浏阳人,我们浏阳花炮特别出名。”何平回答。
  
  “当时我说得太快了,紧接着说了句'奥运都是我们浏阳的',马上更正说'奥运的花炮也是我们浏阳的',现场很多人都笑了。”回想起当时录制节目时的情景,何平笑着说。
  
  “这期节目我的部分有大概十五分钟,但总共录了90分钟。”何平说,刚开始上台的时候,心理有一丝紧张,但是李明启(《还珠格格》容嬷嬷扮演者)问有没有对象时,现场的气氛轻松了不少。
  
  “我对这个问题毫无准备,觉得挺尴尬,特别傻眼,还要主持人撒贝宁替我圆场,说把话语权交给在场的男大学生们。”何平回忆说。
  
  短短15分钟的视频,播出后感动了太多的人,而何平在节目中还感谢了许多人。
  
  “一个是我们浏阳一中的梁娟老师,整个中学阶段都是她帮我付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有我在浏阳一中学习时候的老师和同学,他们劝我不要辍学,帮我筹款;还有帮助我家的政府、工商联合会、爱心企业,我说了很多感谢他们的话。”虽然节目中没有播出,但这份情,何平一直记在心底。
  
  对话何平
  
  “多了些压力,我要更争气一点”
  
  浏阳日报:说说你的近况吧。
  
  何平:我现在在读研二,开始准备毕业论文了,毕业之后虽然还没有定在哪里工作,拿到工资后要把家里情况改善一下,帮助我们的人,我一定要回报他们。
  
  现在,家中爸妈在政府和爱心人士帮助下条件得到了改善,弟弟也在去年8月份的时候回浏阳居住了,读小学五年级,还能抽空照顾一下家里的父母。
  
  浏阳日报:登上央视,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何平:我的改变要感谢媒体的报道,尤其是浏阳日报。最开始就是浏阳日报对我的事情进行了报道,才有了后来其他媒体的关注。在录制节目的时候,我特别提到了当时采访我的欧阳勋叔叔,可惜那部分没有播出来。
  
  最初我对媒体报道很纠结,是有抵触的,但是老师开导我,欧阳勋叔叔也开导我,说这不是什么坏事,我就没那么排斥了。如果不是浏阳日报,我想我应该像以前那样,该干嘛还是在干嘛。
  
  浏阳日报:几年来你获得了不少荣誉,心态有所改变吗?
  
  何平:以前我每天都是无意识的,该干嘛干嘛,除了赶着上课,就只想着挣钱,熬夜到很晚,都没时间和心思总结一下自己。现在我在学习精力上都有很大改观,有那么多人在帮助我、鼓励我、信任我、支持我。
  
  其实,获得这些荣誉,我总觉得很侥幸,但也比以前多了一些压力,我要更争气一点。
  
  记者手记
  
  始终向着阳光
  
  通过本报的报道,人们喊她“向日葵女孩”;通过这次央视的讲述,人们认知“向日葵女孩”。
  
  第一次接触何平,还是在2011年7月份。当时我们到她家采访,感觉她是一个非常勤俭、懂事、乐观的小女孩。而到了她的学校,在得知她要打几份工,要带着弟弟上学,得知她一直没放弃后,我们才知道“乐观”背后的诸多辛酸。
  
  可以说,通过本报报道后,何平“红了”,好多媒体都注意到她,经常邀请她参与各种栏目和活动,人们听她演讲,被她感动,为她心疼,给她捐助,人们还以她为原型,帮她拍电影……仅十几岁年纪,她经历过太多太多人和事,也见识了太多太多人和事。
  
  在原本生活的不公和挫折面前,在忽然而至的宠爱和关注面前,何平不仅获得了救助,还面临过各种迷惘、苦恼,以及巨大的压力。
  
  名气可以成就一个人,也会毁了一个人。实际上,在聚光灯下,何平也曾有过找不到归属的焦虑,也曾在毕业之时不知如何选择,甚至崩溃过、痛苦过。
  
  好在,她从未迷失过。好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何平,始终如一,始终不忘初心,始终向着阳光。

来源:红网

作者:袁村平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01/05/416358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