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花垣稳步推进湘西黄牛产业化建设

来源:红网 作者:杨再双 彭绍银 编辑:王娉娉 2015-02-09 11:51:03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湘西站2月9日讯(团结报通讯员 杨再双 彭绍银)花垣县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湘西黄牛产业化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4年底,已在全州发展湘西黄牛养殖合作社21个,发展家庭农场101户,专业大户167户,在州内流转土地5万余亩,改良天然草场17万余亩,种植优质牧草1.2万亩。花垣县内湘西黄牛存栏量由2010年的2.5万头增至2014年末的4.12万头,增长了1.6倍。仅湖南德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牛源基地就存栏湘西黄牛33530头,中心资源场存栏保种能繁母牛1020头,并与高寒山区的162个村、1.1万户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和玉米秸秆订单回收合同,签订高产玉米种植订单4.2万亩。

  湘西黄牛历史悠久,品种优良,2006年,中国湘西黄牛因其品种稀有和不可复制性,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国家资源保护名录;2007年选入国家种子资源基因库;2009年“湘西黄牛”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11年被国家纳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2014年3月,湘西黄牛产业被列为国家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从2012年起,花垣县每年整合项目资金1500万元以上鼓励和支持规模养殖户和牛肉加工企业。

  强化技术服务,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德农牧业与中国农科院、湖南农大、湖南畜牧研究所、湘西职院、湘西州畜牧水产科技管理站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达成了合作协议,中国农科院博导、中国牛业协会会长许尚忠等10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担任公司湘西黄牛产业化建设的技术顾问和首席专家,同时,花垣县也相应组建技术专家团队,开通服务热线电话,24小时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全县288个村均择优聘请了一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建立健全了动物防疫保障机制和村级防疫员报酬补助机制,为湘西黄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全县还建立了一个品改中心,8个冷配品改点,建立品改台账、确保母牛受孕率和产仔率,提高养殖效益。此外,全县每年安排培训经费10万元,组织养殖大户、家庭牧场主等办班学习2-3期,每期5-7天,并按养殖规模划分责任区,将服务责任落实到乡(镇)、到站、到人,帮助养殖户掌握繁殖、饲养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知识,解除其后顾之忧,增强发展信心。

  创新经营模式,提升产业发展空间。一是建立“7+1”经营模式。在县委、政府的大力引导下,依托德农牧业公司示范带动,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科技+保险+金融支持的经营模式。明确公司负责基地示范、能繁母牛、养殖保险、防疫防控、选育配种、技术服务、提供贷款担保、标准育肥、屠宰加工、制定标准、订单回收和协调技术部门对养殖户组织培训、管理、监管和科技创新;合作社负责完成公司布置的培训、服务、发展农户任务和配种防疫治病等工作;养殖户负责提供放养条件,按规定标准养牛。二是形成“六统一”运行机制。按照“统一检疫防控、统一科学选育配种、统一培训标准养殖技术、统一养殖保险、统一订单回购销售、统一实行可追溯标识管理”的标准管理要求,公司将自有能繁母牛委托给农户养殖,农户投入劳力、土地和荒山,每户代养规模一般在30头,以放养为主,公司按每头母牛代养费4000元标准按月拨付给农户;生下的牛犊饲养到8-12个月时由公司回收,每头牛犊由公司奖励农户2000元,每个家庭牧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下一步,花垣县将积极支持湖南德农牧业科技公司,依托湘西州7.2万头基础母牛,八大片区1050万亩天然草场,计划在三至五年内在武陵山片区兴建家庭牧场600个,万头标准肉牛育标准肥场12个,逐步在武陵山区形成湘西黄牛600头保种选育群,6000头扩繁群,6万头的商品群,形成从保种选育、扩繁到清真屠宰、加工出口一条龙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企业和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实现百亿产业目标。

来源:红网

作者:杨再双 彭绍银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02/09/407484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