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所说的“老地方”是江源村3组的廖家院子。这里人口聚居,通乡公路从院子前面经过。安闲时节,农活不是很多的时候,该村两三个小组的村民总喜欢聚集在这里闲聊,所以,外地客商也时常来到这里收购山货等农副产品。
据介绍,该乡位居大山深处,有山林面积13万多亩,其中楠竹林占45%以上。全乡13个村中,从事“玉兰片”加工的春笋产业,成为老板的人就多达31人。阳姣娥所说的“廖老板”就是其中的一员,名字叫做廖昌志,是该乡舒家村的。
长期以来,每年春天,当竹笋拱出地面的时节,该乡廖昌志等加工、销售“玉兰片”的能人,抓住辖区内竹林面积广泛,春笋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合理的价格,向村民收购春笋,使自己鼓起了“钱袋子”,也让村民销售春笋,增加收入。
江源村2组李秋花、罗晓莲等农妇说:“挖冬笋,我们没有力气,更没有挖冬笋的经验和技术,但挖春笋,我们妇女也行了。只要不挖烂笋蔸骨,让春笋加工后形成'宝塔形'就行了。”
村民介绍,笋尖刚拱出地面时,就要采挖。这时的春笋,从笋蔸至尖,长约1尺多一点点,它价格好,一般每公斤是7元。这种一根春笋,可以卖8元钱。但约是挖烂了,不标准了,就掉价了。
他们采挖回家的春笋,苗子强壮的就不挖,而是要让它长成竹子。要挖的,只是一些苗子显示出弱势头的。弱势头的春笋,因为长不成竹材。不挖掉,也会烂在地里。
“看来,春笋拱开致富门了。”在收笋现场,江源村1组村民王先生数着一大把钱,开玩笑地说。其实,这不是玩笑话。卖春笋的村民介绍,冬季,他们很少有人上山采挖冬笋,而是待到来年春天,上山采挖春笋。人口多,竹林面积多的家庭,一般春笋收入有15000元以上;人口少,竹林面积少的也有几千元;就是单身汉,也有1000多元的春笋收入。
来源:红网
作者:胡富元 赵雪冰
编辑:曾小颖 实习编辑 周芬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