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梅是文家市镇白溪村人,1966年她才开始工作,便用剩余的收入救助了三位五保户。从那年起,她开始行善,至今将近50年。在这50年里,她把积累下的财富都用来做慈善,累计帮助了上百人,捐出爱心款数十万元。
义诊17年
是村民的“公益医生”
“杜医生在吗?请帮我量量血压。”“好的,没问题。”这样的对话情景常在杜德梅的诊所中出现。今年是杜德梅退休的第17年,她也义诊了17年。
杜德梅今年67岁,精神矍铄,说话中气十足。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却一直在助人为乐。
“当了多年的卫生院院长,大伙都相信杜医生的水平。”当地村民刘小珍介绍,自从杜德梅开了诊所,她就是这里的“常客”,“不收治疗费,不收注射费,量血压等都免费,是我们的公益医生。”
谈及义诊,杜德梅很坦然,她告诉记者,退休后在家闲不住,开诊所既能免费为困难的群众看病,又能挣钱继续行善。可实际上,辛苦操劳大半辈子的杜德梅留下一身伤病,而且她对自己还很“抠”。
“叮叮叮”,一段铃声响起,67岁的杜德梅掏出了她“抢来”的老式手机。说是抢来,杜德梅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手机是从她婆婆那要来的。三年前,她给老人买了一个288元的老式手机,如今,老人换成了智能手机。碰巧杜德梅手机坏了,她便接着用,“手机能用就行,没有必要花钱买新的。”
行善成痴
村民称她为“女雷锋”
除了义诊,杜德梅还乐于助学、关爱老人。到现在,她已经坚持做善事将近50年了。
几天前,杜德梅包了三个千元红包,送给了正在文家市中学、里仁中学读书的三位贫困学生。“这是第二年收到杜奶奶的红包了。”读初二的刘新成,很懂事,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不仅是刘新成,陆续超过30位学生受到过杜德梅的资助,有的已经大学毕业,有的正在读书。
“杜医生来了呀,赶紧坐。”当地村民刘开明是残疾人,一有空闲时间,杜德梅就会过去看看他,帮他做检查,给他送生活物资,这样的日子已经有16年了,“她就是我的亲人。”刘开明说。如同刘开明一样,杜德梅还帮助过几十个家庭贫困的村民。
“花钱去旅游、去打牌,不如去帮助那些可怜的人。”杜德梅说。
支撑她行善的动力是什么?杜德梅笑着说,是感动。上世纪90年代,杜德梅丈夫经商失败,血本无归,还欠下9万多元巨债。一家人的生活完全依赖杜德梅当医生养活,“工资卡里每月只剩下3毛多的零钱。”
一天上午,杜德梅突然得知卡上多出了数万元存款。“一个毛姓人汇来的。”几经打听,得知真相后,杜德梅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他是我以前帮助过的一个人,知道我现在困难,说要报答我。”
最终,杜德梅还是将钱还给了对方,这件事后,更加鼓励了杜德梅坚持行善的念头。1998年,刚还清债务的杜德梅将当年的7000元积蓄,资助了湘龙村15位低保户、五保户。
“杜医生几乎是行善成痴了。”文家市镇妇联主席曾艳玲说,杜德梅做慈善,被当地人称为“女雷锋”,“连续十年,她每年都拿出一万元做善事。”
人物故事
工作第一年救助了三位五保户
聊天中,说起有关小时候的经历,杜德梅感慨万分。在她8岁那年,母亲不幸离世,此后,温饱成了一家人最大的问题,“没医没药导致母亲过早离世,那时候我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
可命运捉弄人,她最后学的是会计。1966年,毕业回来的杜德梅在村上担任会计。“一年有1400个公分。”除去吃饭等开支,还有200多个工分剩余,杜德梅做了一件让家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全部换成布料,送给贫穷的老人。”
杜德梅抱回大捆布料,连夜赶工缝制了6套衣服、3双布鞋,衣服、鞋子没有给家人,她悄悄地送到了村上最贫穷的三户五保户家中,“我记得很清楚,他们都过得很苦。”
之后,一次机缘,杜德梅有了学医机会,她便开始全心学医,也由此开始了她半辈子的行善事业。
来源:红网
作者:宋攀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