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首道曾经为张坊烈士作证

来源:红网 作者:袁村平 编辑:杨洁 2015-04-13 13:15:26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浏阳站4月13日讯(浏阳日报记者 袁村平)“令兄李元榛烈士光荣牺牲是值得纪念的,我已写信给浏阳县人委民政科予以证明。”家住圭斋路71岁的李金华和丈夫潘载娱两夫妇念到这句话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这封信虽是复印件,但内容是出自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首道之手。而在这封信之前,王首道还提笔为李金华的伯父李元榛写了一封烈士证明书。
  
  李家两代人都曾与王首道“结缘”,他们不仅有信件上的往来,更是两度与王首道见面。几十年过去了,潘载娱夫妇回想起当初与王首道的接触,记忆仍然十分深刻。
  
  信件
  
  王首道亲笔信讲述张坊烈士事迹

  
  “1993年,我们去市档案馆查询岳父李元标的资料时,意外发现了这两封王首道写的信件,毫不犹豫复印了下来。”近日,记者来到李金华夫妇家中,李金华的丈夫、76岁的潘载娱拿出一个文件夹,翻出几张悉心保存的材料说。
  
  其中,有两封王首道信件的复印件。
  
  第一封只保存了第一页,信纸上有繁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字样,开头写着“对李元榛烈士的证明”。信中对李元榛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就读学校、入党时间、担任的职务都有详细说明。
  
  李元榛1926年参加革命,曾任汉寿县总工会秘书长,从事汉寿的工运、农运和党务的领导工作,后在一项任务中被浏阳县保安团逮捕,面对严刑逼供,他意志坚定,保守住了秘密,还保护了一起被捕的同志。最后被抬到浏阳河畔的状元洲杀害,时年23岁。
  
  “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间,曾与我及其他同志等,共同担任恢复浏阳东区的秘密组织工作,并发动游击战争……”王首道在信中写到,李元榛曾与他共同工作过。潘载娱介绍,王首道是上洪乡人,李元榛是人溪乡人(1995年原张坊镇、上洪乡和人溪乡合并设立张坊镇),两地接壤,王首道和李元榛是一同走出张坊,在外读书、革命的,“他们是同乡,还是同一年出生,李元榛的经历王首道十分清楚。”
  
  第二封信有两页,从落款时间看,写于1957年4月1日,从“来信收到,因事忙未及早复,请谅”、“我已写信……予以证明”等内容看,这是封回信,并写在证明信之后。“信开头写的是'芳明弟转李元标同志',芳明是王首道的弟弟,当时在县民政局工作。”潘载娱解释说,李元标是李元榛亲弟弟,1931年参加红军,在反围剿战斗中负伤,后回浏阳张坊。
  
  王首道在信中赞扬了李元标“保持革命气概”“自力更生维持一家人生活”,并希望他继续发扬这种光荣传统,“参加当地社会主义建设工作”。
  
  见面
  
  王首道批给浏阳一台半导体录音机

  
  潘载娱第一次见到王首道是在1968年,广州交易会上。
  
  “我当时在县广播站工作,县里派我去找在广东工作的王首道,希望能争取到一部车和一台录音机的购买指标。”潘载娱回忆说,他到达广州后,见到了王首道,并被安排住在广东省委招待所,“住在离他不远的地方”。
  
  王首道给潘载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易近人”。听了潘载娱的来意后,王首道让潘载娱找广州交易会湖南代表团团长、时任湖南省副省长的尚子锦。尚子锦帮助潘载娱解决了一部进口半导体录音机的指标,“这是浏阳第一台半导体录音机,非常轻便,而且好用,采访了以前的北岭花炮厂后还转到中央广播电台播放,那应该是中央广播电台第一次播放浏阳花炮的内容,有十多分钟呢!”
  
  从广州回浏阳前,王首道还让潘载娱去他那里一趟,“原来是让我带一大把香蕉回来吃,那时候浏阳还没有香蕉卖。”
  
  第二次见面,是王首道1993年回到家乡浏阳的时候。得知王首道回浏阳了,潘载娱和李金华来到县委招待所,“负责接待的同志告诉我们,首长午饭后要休息半个小时,我找了一张烟盒纸,说我们是李元标的女儿和女婿,把我们的名字也写上,转交给公安局负责安保的小刘送进去了。”不一会,小刘边走出来边招手,让潘载娱和李金华赶紧进去。
  
  “王首道和夫人,还有一位保姆在房间里面,1968年我们见过一次,没想到他居然还记得我。”潘载娱说。王首道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李元榛的,问湖南党史内有没有记载。潘载娱拿出准备好的《三湘英烈传·第四卷》,翻到关于李元榛的那一页,“王首道没说话,仔细看了一遍,看完之后又看了一遍,然后点点头说'差不多,差不多,情况就是这样'。”
  
  接着,王首道脸转向李金华,询问李元榛家人的生活情况,李金华一一作答。“他问得特别细,作为一个领导,一个老革命,他对昔日同乡和战友李元榛非常有感情,很让我们感动。”
  
  延伸阅读
  
  红军老战士写遗言传家风

  
  李元榛和李元标兄弟先后加入革命队伍,1931参加红军的李元标在反围剿战斗中被手榴弹炸伤了腿,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瑞金,后经千辛万苦一路乞食回家,回家后十室九空,仅有一妹妹幸存,李元标此后一直留在张坊家中,其妻子、98岁的曾成兰仍生活在张家坊社区新塘组。
  
  “父亲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长诗,教导我们顺应时代,死后不要搞排场。”李元标的儿子李桂生拿起父亲的留下的长诗,用浏阳话朗朗念到:
  
  人有一死规律性大,瓜熟蒂落无可抵赖;殡葬规则报刊登载,移风易俗适应时代;封建迷信旧俗极坏,节约治丧多益无害;麻衣大号不披不戴,灵屋冥器烧制齐戒……实行火葬逍遥自在,骨灰不留更是愉快;撒到江河畅游世界,接回遗像保存千载……家庭和睦富裕千载,顺口遗言不必章盖……
  
  落款为“1988年仲秋,李元标亲笔”。李元标卧床数年后,于1995年病逝,去世后火化。他的这封遗书,成为三个儿女教育后代的一份教材。

来源:红网

作者:袁村平

编辑:杨洁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04/13/405676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